1952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20克珍贵的蛔蒿种子,并把它们分成4份,在专人保护

景铄看科技 2025-09-20 16:44:16

1952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20克珍贵的蛔蒿种子,并把它们分成4份,在专人保护下分别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四个国营农场试种。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颗粒,即将改变中国千万农民的健康状况。   那时候农村卫生条件有限,蛔虫病困扰着无数人,特别是孩子们,常常因为寄生虫病面黄肌瘦,影响发育。   当时治疗蛔虫的主要药物山道年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国家决定自己培育蛔蒿,这种植物正是提取山道年的原料。   四个国营农场接到试种任务时,技术人员既兴奋又忐忑,他们知道这些种子的珍贵,全国总共只有20克,分到每个农场才5克,万一失败,损失无法弥补。   潍坊农场的老技术员后来回忆,他们接到种子时,手都在发抖,大家立即行动起来,选择最好的地块,安排最有经验的农工,还专门组建了保卫小组,日夜轮流看守。   蛔蒿这种植物很娇气,怕涝怕旱,对土壤温度要求都很高,技术人员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呵护这些宝贝种子,每天记录气温、湿度、土壤状况,遇到刮风下雨天,整个人整夜都不敢合眼。   第一批种子发芽时,整个农场的人都跑来围观,看着那些嫩绿的小苗,大家心里既欢喜又紧张。   试种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地方因为雨水过多,幼苗烂根,有的地方遭遇虫害,差点全军覆没,技术人员想尽各种办法,搭棚遮雨,人工捉虫,甚至用自己的被子给幼苗保暖。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潍坊农场最先取得成功,他们的蛔蒿长势最好,产量最高。   到了1954年,几个试种点都获得了丰收,新鲜的蛔蒿被及时采收、晾干,然后送往新建的药厂,第一批国产山道年片剂生产出来时,许多老工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意味着从此中国能够自己生产驱蛔药,不再受制于人了。   这些药品通过供销社系统送到各个乡村,价格比进口药便宜得多,老百姓开始亲切地称它们为“宝塔糖”,因为药片做成了宝塔形状,还加了糖衣,孩子们都爱吃。   许多农村的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给孩子们发放这种药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寄生虫病问题。   蛔蒿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最初的四个试种点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不仅实现了山道年自给自足,还能少量出口,这项事业的成功,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那些看似普通的种子,承载着一代人的努力与希望,见证了国家克服困难、为人民谋福祉的历程,如今虽然有了更先进的驱虫药,但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依然值得铭记。

0 阅读:3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