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在朝鲜战场因生理需求到附近草丛,返回时发现阵地已空无一人,这时,美军突然发起冲锋,19岁的潘天炎凭一己之力迎敌,书写了属于他的战争传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冬天,朝鲜战场的天空阴沉低压,雪覆盖了山野,潘天炎提着裤子从草丛里跑回阵地,映入眼帘的却是空空荡荡的战壕,战友们都已按照命令撤退。 他还没来得及理清状况,山下的美军已经开始集结,坦克轰鸣声伴随着步兵的呐喊传来,这名年仅十九岁的志愿军战士,面对扑面而来的危险,选择独自留下来抵抗,守住了鼎盖山256.4高地。 潘天炎1932年出生在湖北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家境极为贫困,他六岁时父亲被日本人抓去当苦力,几个月后死在工地上,母亲操劳过度,不久也离开人世。 兄弟俩成了孤儿,只能靠挖野菜和乡邻接济度日,艰难的童年让潘天炎从小学会吃苦,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1949年,他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武器落后,训练混乱,根本无力作战,在湖南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被解放军击溃,他本人被俘。 解放军没有为难这个瘦小的少年,还给了他饭吃,讲清楚他们是为老百姓打仗,这种经历让潘天炎心中震动,他主动请求参军。 起初因为身体瘦弱被拒绝,他便跟在部队后面挑水、砍柴、搬运,一切杂活都抢着干,久而久之,部队被他的执着打动,同意他入伍。 正式入伍后,潘天炎被分到步兵连,成了机枪副射手,他在训练中格外刻苦,射击技术逐渐提高,长途行军和野外生存也表现突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4团跨过鸭绿江,朝鲜的寒冷和战场的残酷让这位年轻人迅速成长,他目睹了战友在冰雪中倒下,也在一次次战斗里积累了经验。 1951年1月28日,潘天炎所在部队坚守在鼎盖山256.4高地,连续多日顶住美军的进攻,中午时分,上级命令部队撤退到主阵地,潘天炎因身体不适去草丛解决,返回时战壕已空。 他刚意识到情况,美军的炮火和冲锋声已经逼近,面对突然来临的敌军,他没有慌乱,立即检查了手边的机枪、步枪和几枚手榴弹,决定一个人死守阵地。 战斗开始,美军第一波冲锋迅猛逼近,潘天炎高喊口令,假装身后还有部队,然后拉开手榴弹引信,掷向敌人,爆炸声让敌军误以为这里有大股守军,他们一时迟疑,被迫退下。 他趁机从阵地周围搜集弹药,把缴获的武器分散在不同工事中,制造出多点火力的假象。 美军再次发动冲锋,他时而用机枪扫射,时而换步枪点射,打得对方难以分辨敌情,几次冲锋都被击退,地面上很快出现一片片倒下的身影。 战斗持续了整整九个小时,潘天炎在阵地之间来回穿梭,冷静调整射击位置,他甚至冒着危险从倒下的美军身上摸取子弹和武器,用敌人的枪继续战斗。 他的射击精准,经常一枪击中目标,一次,他发现敌军指挥人员在前沿指挥,果断瞄准击毙,直接打乱了美军的进攻节奏,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弹药越来越少,但依旧坚持用手榴弹、反坦克手雷阻击对方。 在一次进攻中,他投出的反坦克手雷引爆了美军的装甲车,爆炸火光和浓烟让敌人一度慌乱,最终,美军连续九次冲锋未能攻下阵地。 傍晚时分,志愿军援军赶到,才将这名孤身奋战的战士接应下来,清点战场时发现,他一个人歼敌三十余人,打伤上百人,阵地依旧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 这场战斗让潘天炎声名远扬,他被授予“青年英雄”称号,还立下大功和小功各数次,朝鲜方面为他颁发军功章,1953年,他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潘天炎的事迹被编成连环画《青年英雄潘天炎》,也被谱写成单弦曲,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激励青年的榜样。 战争也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逆转的伤病,1957年,他因健康原因退伍回乡,在枝江县粮食局任职,后来担任粮管所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生活回归平凡,他工作勤恳,但身体状况不断恶化。 1973年2月12日,潘天炎因旧伤复发和长期积劳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家乡为他修建了墓地和纪念碑,成为人们缅怀的地方。 潘天炎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以坚定的意志守住了一段历史,他的战斗让人们看到个体在极端环境下所能迸发的力量。 熟悉阵地、善用地形、分配有限弹药,这些经验至今仍是军事训练中的宝贵财富。 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无数普通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出身卑微,却能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捍卫阵地,他的名字刻在军史上,也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信源: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天炎:只身战群敌,电波里的孤胆英雄
1951年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在朝鲜战场因生理需求到附近草丛,返回时发现阵地已空无一
如梦菲记
2025-09-20 15:43: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