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基本归零了!特朗普回到白宫第一件事就是加关税,直接加到125%。这数字太

雨中山果落 2025-09-19 18:26:07

中美贸易基本归零了!特朗普回到白宫第一件事就是加关税,直接加到125%。这数字太吓人了,简直是要彻底切断两国贸易往来。 如果美国真的彻底清零对华关税,当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被推高0.3个百分点。这样一来,中国出口企业将获得更大空间,美国企业的采购成本也会显著下降,从而缓解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 研报甫一发布,便在全球财经界引起了强烈关注,因为这意味着过去数年持续不断的关税战,可能迎来一个微妙的拐点。 几个月前,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一纸判决,给特朗普政府敲响了警钟。法院认定现行的对华关税政策存在程序缺陷,极有可能被宣告无效。 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打击,更让华盛顿的政策制定团队担忧:一旦关税清零,美国此前与日韩、欧盟等经济体签署的多个贸易协定可能会随之失效,美国的全球议价优势将大打折扣。 这一担忧并非无的放矢。 早在2022年,美国西海岸港口的货运量就已显露疲态,累计下滑幅度达到12%。进入2025年,失业率逼近4.1%,制造业投资热情不断降温。 根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最新调查,近六成企业直言不讳:加征关税后,采购成本猛增,供应链高度不稳定,长期投资信心严重受挫。 如果追溯到更早的案例,就能看到关税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特斯拉若继续依赖中国零部件,每辆车的生产成本至少增加1.2万美元。 iPhone也未能幸免,因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制造,单机成本上涨了300美元。这些额外的成本,最终没有被企业完全消化,而是层层传导,落到了美国普通消费者身上。 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成为选民最直观的感受。 路透社与益普索在2025年夏季联合发布的民调就显示,63%的美国选民认为关税政策没有带来预期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反而直接推高了生活成本。 与此同时,中国的应对方式却呈现出另一幅景象。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并未被动承受,而是明确释放出“不予理会”的信号:你打你的关税牌,我走我的反制与多元化路线。 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中国已逐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东盟的地位不断上升。 到2025年第一季度,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同比增长18%,其中人民币结算比例首次突破40%。 这种变化背后,有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背景。外贸“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支柱力量,在全球市场占据超过60%的份额。 即便美国设置了高达125%的关税壁垒,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依旧难以替代。这种韧性,让中国在贸易战中展现出超乎预期的适应能力。 多边舞台上的中国,也愈发抢眼。就在美方忙于应付内部的法律和政治危机时,北京先后举办了上合组织峰会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来自不同大洲的政要齐聚一堂。 这些外交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也为中国的企业打开了更多市场空间。中国商务部在多次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中国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 这种姿态,和美国的单边强硬,形成了鲜明对照。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些,还能发现这种局势的形成有其必然性。2018年贸易战刚开打时,美国一度信心满满,认为凭借庞大的市场体量,可以迫使中国做出妥协。 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逐渐逆转。美国盟友大多只是象征性地跟进,很少有国家愿意真正承担成本。相反,一些“反美”国家往往在关键时刻选择观望,甚至对美国示好,让中国独自承受压力。 这也让华盛顿逐渐意识到,通过小国联手施压的冷战式手法,在21世纪的全球化格局中已难以奏效。 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的“商人思维”又为局势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他强调的是直接的利益交换,而不是复杂的战略联盟。这让美国企业和农产品出口州的议员们倍感压力。 2025年8月,美国商会的民调结果尤为直白:超过58%的企业高管希望尽快恢复正常贸易秩序,认为激进的关税政策得不偿失。 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州的议员,更是公开要求政府调整立场,把本地经济放在优先位置。 国际社会的态度同样清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先后发布报告,强调全球贸易政策必须回归多边主义和法治化。 WTO总干事甚至在一次记者会上直言,主要经济体必须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否则贸易战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这种呼吁,折射出各国对单边主义的普遍担忧。 因此,当高盛的研报在2025年秋季提出“关税清零有利于全球经济”的论断时,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推算,更像是过去七年贸易战实践的总结。 它揭示了一个趋势:在全球供应链高度融合的今天,脱钩与对抗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更高。 无论是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展现出的韧性,还是美国国内企业和选民因关税而承受的痛苦,都在印证着同一个事实——关税战或许是强硬的政治工具,却不是可持续的经济解决方案。

0 阅读:194

猜你喜欢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