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几千万的资产不仅挣不到钱,每年还得倒贴几十万,就在他不知道咋办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这事听起来简直像个黑色幽默:一个用大半辈子把沙漠变绿洲的硬汉,最后竟差点被一条保护绿洲的政策给整破产。 但对石光银来说,这可不是段子,而是他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他亲手种下的那6万亩林场,其价值经历了三次过山车般的颠覆。 起初,他种下的每一棵树苗,都明码标价地指向未来的经济回报。 这股劲儿,源于他骨子里的记忆——7岁那年,他被一场沙尘暴刮出了15公里远;全家为了活命,前前后后搬了九次家。黄沙,宛如他不共戴天的宿敌。 那漫天飞扬的沙砾,似带着无尽敌意,与他的生活针锋相对,每一次的侵袭,都是一场不可调和的较量。 1984年,政策的口子一开,他二话不说就砸了农场场长的“铁饭碗”。他变卖了家中全部活物,84只羊与一头骡子皆售罄,又辗转借贷,好不容易凑得13万。 而后,他义无反顾,一头扎进了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他赌上的,就是未来这片沙地能长出可以换钱的木材。 他选的战场叫“狼窝沙”,一个夏天能把人烤熟(地表60℃),冬天能把人冻僵(零下40℃)的鬼地方。 前两年,他悉心种下的树苗遭遇挫折,几乎全军覆没,最终的成活率竟不足三成,曾经的满心期待,在残酷现实面前几近破灭。 但他没认输,跑去请教林业专家,学来一套“障蔽治沙法”。 他带着上百号人,在沙里铺了800多公里的沙障,像绣花一样把沙丘稳住。这回,奇迹发生了,树苗成活率飙到了90%。 截至1998年,他已然坐拥一座绿色金山,其价值高达数千万。这片绿色财富,不仅是他努力的见证,更是未来无限可能的象征。 可就在1998年,一纸禁伐令,让他的金山瞬间变成了“冰山”。国家将他的林场划为生态公益林,这在宏观上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他个人而言,却是晴天霹雳。 树不能砍了,意味着资产被彻底冻结。 更为棘手的是,这片林子每年在管护方面都需倒贴数十万元。无论是防火举措的落实,还是修枝作业的开展,每一项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钱财持续外流,却毫无进项。在这般入不敷出的困境下,他的经济状况迅速恶化,很快便难以支撑,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窘迫之境。 银行催债,工人工资发不出,这位治沙英雄,一夜间成了欠债大户,最后连自己的房子都抵押了出去。 转机,来自朋友的一句点拨:树不能动,但树底下的土地能用啊! 这一言如暮鼓晨钟,于他混沌的思绪中轰然敲响,刹那间,如拨云见日,彻底将他从蒙昧里点醒,令他灵台清明。 他意识到自己创造的,不只是木材,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此系统宛如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具备源源不断产出价值的能力,在众多方面都蕴藏着不容小觑的潜力,为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他再次变卖家当,开启了二次创业。 林下那片空地,摇身变为牛羊的悠然牧场。经改良的土壤焕发勃勃生机,孕育出颗颗红枣、簇簇土豆,还有那火红的辣椒,一片丰收在望之景。 创业首年便实现回本。他当机立断,推行“公司 + 农户 + 基地”模式,建起加工厂。凭借这一举措,引领上千户乡亲共同投身事业,携手奋进。 他亲手种下的那片林子,不再是等着被砍伐的木材,而是一个能持续创造就业、生产食物、带来利润的“绿色工厂”。 诚然,命运的试炼仍在漫长延展,远未到终章。它似隐匿于暗处的劲敌,正伺机抛出更多难题,而我们亦需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2008年,命运的无情重击降临。他唯一的儿子,在运送树苗的途中遭遇惨烈车祸,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徒留他在这世间承受失子之痛。 巨大的悲痛让他三天不吃不喝,只是埋头在沙地里干活。然而,他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在他心中,这份事业已超脱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为一种更为崇高的追求,支撑着他无畏地持续奋进。 如今,他的孙子石建阳也从林业大学毕业,回乡接过了爷爷的担子。 到2020年,石光银治理的沙漠已经变成了25万亩的绿洲,让毛乌素沙漠在地图上都后退了一大块。这片林海,才是他留给后人最无法估价的终极资产。 信息来源:石光银:造林治沙,深情演绎绿色传奇——记“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4-12-16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19 15:45: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