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末的一天,徐州东南方向的小路上,五个人带着一副棺材南下,棺材里装的是国民党中将黄百韬的尸体。 11月22日,第七兵团覆灭在即,司令官黄百韬带着25军副军长杨廷宴等人突围逃跑,行至一片芦苇滩时,四周突然响起了喊杀声。 黄百韬环顾四周,见大势已去便举枪自杀(一说被流弹打死),临死前,他说出了三个疑问:第一,当初为何要在新安镇等待李延年的部队?那两天时间的浪费,让他错失了撤回徐州的最佳时机;第二,在新安镇停留的两天里,为何没有提前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导致部队撤退时陷入混乱,士兵自相践踏,损失惨重;第三,李弥的十三兵团原本在碾庄附近修筑了防御工事,为何不在曹八集一带掩护撤退?反而先一步撤回徐州,之后才转头东进救援,这根本就是 “远水难救近火”。 随着黄百韬之死,这三个萦绕在他心头的疑问,永远也等不到答案了。 眼见黄百韬已然殒命,杨廷宴急忙让随行的参谋返回之前的阵地,取回两条军毯,将黄百韬的尸体裹好,又用降落伞的带子一圈圈牢牢捆住,然后杨廷宴和身边的几个人,轮流用刺刀挖、用手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好一个浅浅的土坑,然后将黄百韬埋入。 接着,杨廷宴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烟盒纸,在上面画出了掩埋地点的方位与特征 。之后,几人不敢多做停留,简单商议后便各自分散,朝着不同方向逃命。 杨廷宴没跑多远,就被巡逻的解放军战士俘虏。 杨廷宴扯谎说:“我只是个被抓来的壮丁,才几个月时间,家里还有老母和孩子等着我回去养活,现在腿又伤了,实在走不动路了,求你们高抬贵手,放我一条生路吧!” 这番声泪俱下的说辞蒙混过关,使得杨廷宴被解放军战士释放。之后,杨廷宴,一路辗转回到了南京,向何应钦、顾祝同汇报了碾庄圩失守的经过,以及黄百韬自杀身亡的详情。 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得知丈夫阵亡的消息后,请求将黄百韬的尸体运回南京安葬。 顾祝同原本打算派杨廷宴再度前往碾庄圩 ,毕竟他是唯一知道黄百韬尸体掩埋地点的人,可杨廷宴连连拒绝,坚决不愿再回去。 柳碧云无奈之下,只好四处求人,后来找到了黄百韬的副官李文正,以及李文正的好友张进叶。二人见柳碧云的可怜,心生恻隐,答应帮忙完成这件事。 张进叶常年在淮北地区经商,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十分熟悉,他又通过关系找到了杨廷宴的干兄弟陈明远,随后以每天一块银元的报酬,雇了两名当地农民帮忙抬运棺木。 就这样,一行五人带着那张画有掩埋地点的烟盒纸,前往寻找黄百韬的尸体。他们先是抵达徐州,找到了一家棺材铺,花了五十块银元买下了一口棺材 。 随后,几人来到硝烟散尽的战场,按照烟盒纸上的标记,找到了当初掩埋黄百韬的土坑,然后匆匆将尸体放入棺材,盖上棺盖,用绳子捆好后,抬上事先准备好的独轮车,朝着南京方向出发。 几天后,一行五人来到了五河县境内的一条大河旁。此时,河的南岸驻扎着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北岸则是解放军的一个营,双方隔河相望。 北岸的解放军哨兵看到他们要运送棺材过河,上前询问,李文正说:“这里面是我亲戚,在战场上被打死了,要送回老家掩埋。” 解放军战士了解情况后,也没有为难,挥手示意他们可以过河。 在过河的时候,负责摆渡的艄公在这条河上漂泊了几十年,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他从李文正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中,一眼就看出此人绝非普通农民,反而更像是个有身份的军官,进而推断棺木中埋葬的,恐怕是个级别不低的国民党军官。 于是,艄公开始漫天要价, 李文正明白对方是想趁机敲竹杠,也不与他争辩,掏出10块银元和两条香烟递了过去,随后指挥众人将棺材抬上船。 可艄公贪心不足,接过银元与香烟后,却仍站在岸边不肯上船无奈之下,李文正只好咬牙承诺:“只要你能把我们安全送到南岸,到了那边,我再给你50块银元和10条香烟。” 艄公见有利可图,这才拿起竹篙,慢悠悠地将船划向对岸。 船靠岸后,李文正找到驻军的一个营长说明情况,营长一面派人送李文正等人立刻,一面带着几名士兵来到河边,对着还在船上等待的艄公一顿拳打脚踢,还把之前李文正给的银元与香烟全部搜了回来。 艄公忍着疼痛,狼狈地将船划回北岸,再也不敢提 “报酬” 的事。 黄百韬的尸体运到南京后,老蒋下令为黄百韬举行公祭仪式,追封其为“陆军上将”,并给予家属 十万元的抚恤金,十万元听起来金额很大,可给的却是“金圆券”。 老蒋在公祭仪式上,说了句“黄埔精神不死” ,引起了在场的白崇禧的嘲笑。因为,黄百韬并非黄埔生,而是杂牌将领;老蒋的黄埔学生们,要么临阵脱逃,要么投降,所谓 “黄埔精神不死”,反而是一种讽刺。
1948年12月末的一天,徐州东南方向的小路上,五个人带着一副棺材南下,棺材里装
帝王八卦
2025-09-19 15:29: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