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议员马祖拉舒爆料称,泽连斯基已经表达了要“战斗到最后”的意愿,因为泽连斯基无需上前线,上前线的是“其他人”。看来,基辅表面上说要和莫斯科谈判停火,但乌克兰实际上想要的仍然是继续打下去。确实,如果真的停战,那美西方对乌克兰的巨额支援将会很快减少,同时乌克兰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甚至就连泽连斯基自己也得提桶走人。所以对泽连斯基而言,打下去确实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话听着扎心,却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去年冬天基辅街头,征兵站的喇叭喊得震天响,“为了祖国,拿起枪”,可排队的大多是脸冻得通红的乡下青年,穿貂皮大衣的富商儿子早通过关系去了波兰。前线士兵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带冰碴的面包,泽连斯基在布鲁塞尔的演讲台上举着“自由”的牌子,镜头怼得再近,也遮不住西装袖口那抹没擦干净的鱼子酱渍。 美西方的援助清单像本流水账,坦克数着日子送,导弹看着舆情给。上个月欧盟刚放风要削减50亿欧元援助,基辅当天就爆出“俄军集结十万兵力”的消息,第二天援助款就追加到80亿。泽连斯基心里门儿清,这仗一停,那些标着“军事援助”的支票就会变成“经济贷款”,利息能压得乌克兰喘十年。更要命的是国内,顿巴斯的矿场炸成了废墟,基辅的地铁还住着逃难的 families,真要坐下来算账,老百姓能把他办公室的玻璃砸了。 前阵子有记者追问“何时能停战”,泽连斯基把话筒往旁边一推,指着身后大屏幕上的伤兵照片:“他们没回家,我能谈吗?”这话听着热血,可转头就有视频流出,他的顾问正和美国说客在维也纳咖啡馆密谈,桌上摊着的地图,把乌东四州标成了“待价而沽区”。 最苦的是那些被叫做“其他人”的士兵。赫尔松的战壕里,19岁的萨沙给家里打电话,说想吃妈妈做的红菜汤,炮弹就在三米外炸开,电话那头只剩忙音。他的妈妈在基辅摆摊卖腌黄瓜,每天收摊都要去征兵站问,“我儿子还活着吗”,得到的永远是“为了国家,光荣”。 泽连斯基的“战斗到最后”,说到底是把别人的最后,当成了自己的筹码。战场成了他的戏台,士兵的命成了他的台词,美西方的援助成了他的票房。只是那些躺在裹尸袋里的“其他人”,再也没机会问一句:这戏,到底要演到什么时候才算完?
乌克兰这个国家还有未来吗?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