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在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孤寡老人李阿妈家里,一起生活了10年。返城时,他们向公社提出请求:“如果我们能回上海,一定要带着李阿妈走。”
1969年3月,位于吉林延边的和龙西城,一个宁静的小山沟迎来了16位同校的上海知青,他们来此插队落户,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夫妇的林小兰和姚祚塘。
刚到生产队时,知青们面临着许多生活和劳动上的挑战。由于许多知青不会做饭,他们经常是一顿饱一顿饥。这时,67岁的李阿妈出现了。她是一位朝鲜族老人,丈夫早已过世,独自一人居住。看到知青们的困境,她主动前来帮忙。
在李阿妈的指导下,林小兰等知青学会了烹饪饭菜。李阿妈还帮助他们喂养了一头小猪,让知青们感受到了她的关爱和照顾。她教知青们说当地的语言,这使得知青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一年后,林小兰和姚祚塘决定回城探亲。在回程中,他们确认了彼此的恋爱关系。随后,在组织的见证下,两人结为夫妻。不久之后,林小兰怀孕了。
结婚后,林小兰和姚祚塘继续住在知青点,但这已经不太合适。于是,李阿妈邀请他们搬到她家里居住。林小兰和姚祚塘感激不尽,很快就搬了过去,与李阿妈一起生活。
当孩子即将出生时,李阿妈忙碌着准备尿布和饮食。然而,在半夜里,林小兰突然难产。李阿妈不畏山路崎岖,摸黑走了好几里,才请来了接生婆。
一直折腾到天亮,李阿妈才抱着婴儿给林小兰看,她兴奋地说:“是个大胖小子!”她高兴得像抱着自己的亲孙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林小兰夫妇感动得直流眼泪,他们流泪说道:“阿妈,要不是有您,不定会出啥事呢!”
我擦了擦眼泪说:“阿妈,孩子生于延边就叫‘延民’吧!”“延民,我喜欢!”李阿妈亲了孩子一下。
李阿妈还把自家下蛋的两只老母鸡杀了,给林小兰补充营养。等孩子大点,孩子哭闹,就用糖水喂延民。糖不够,就想办法找糖票,忙前忙后照顾着林小兰和小延民。
从此以后,李阿妈带着小延民。林小兰夫妇白天辛苦劳动,李阿妈就用背篓,背着延民收拾家务,对小延民非常疼爱。晚上,怕林小兰夫妇睡不好,白天出工缺乏精力,李阿妈就带着延民睡。
随着小延民一天天长大,他竟然说的一口流利的朝鲜语。林小兰夫妇开玩笑地说:“上海知青的后代,居然不会说上海话!”说完,一家4口笑得前仰后合。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有一天,姚祚塘突然感到浑身无力,经过检查,他被诊断为黄疸性肝炎。卫生院只能进行简单的医治,没有特效药。
看到姚祚塘日渐消瘦,李阿妈心疼得老泪纵横。她四处寻找能治病的方子,终于找到一个中医方子。于是她不辞辛苦地跑到森林采药,回来后仔细熬制成汤,给姚祚塘喝。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姚祚塘的病竟然好了。林小兰抱住李阿妈泪水夺眶而出:“阿妈,多亏有您!”
在孩子应该上幼儿园的年纪,阿妈担心孩子在朝鲜族幼儿园受到欺负,于是决定亲自陪着孩子去上课。这让得很多人误以为这位老人是孩子的亲奶奶。
阿妈和林小兰一家共同生活了近十年。1979年,当知青大返城的时候,姚祚塘和林小兰夫妇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他们一家三口要回上海,然而孤苦无依的阿妈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让人感动的决定:带阿妈一起回上海,为她养老送终。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感动。阿妈和他们夫妇并没有血缘关系,而且生活如此艰难,任何东西都需要票证才能购买。如果阿妈跟着他们去上海,粮食会是一个大问题。然而,夫妇俩决定少吃一些,就能确保阿妈有足够的食物。
1979年4月,林小兰夫妇的申请得到了批准,他们终于可以带着阿妈回上海了。在回上海的路程中,他们还特意带阿妈去北京旅游了一次。回到上海后,虽然夫妻俩的月薪只有36元,但他们还是竭尽全力养活阿妈和整个家庭。
林小兰第一次领到工资后,就立刻为阿妈缝制了漂亮的绸缎棉衣裤,而她自己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家中做了好吃的,两口子总是先把菜夹到阿妈的碗里。为了让阿妈不感到寂寞,林小兰给她买了一台收音机,让她可以随时收听朝鲜族节目。后来,他们又想尽办法凑钱买了一台14寸的彩电。每当晚上,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是阿妈最高兴的时候。
此外,林小兰夫妇非常尊重阿妈。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会先征求她的意见。每次两口子出去办事,也会事先告诉阿妈,让她在家里放心。
1991年的冬天,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2年的阿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全家人一起护送她的骨灰回到延边她的家乡。每隔两三年,他们夫妇都会回去给老人扫墓祭拜。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林小兰夫妇会对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如此孝顺。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在最困难、走投无路时,帮助过自己的人。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延边,是阿妈像母亲那样照顾我们,这样的恩德,我们全家都会铭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