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

历史趣闻星 2025-09-16 14:20:30

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但他认为这东西太简单懒得收取专利费,甚至他在20年后还认为二维码会在10年之内被淘汰,而这时二维码早已被中国人申请注册了,如果当时腾弘原放弃索取专利费,中国一年至少要给日本50亿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的日本,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丰田汽车在零部件供应链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一件零件都必须清楚标明原产地、材料及生产批次等复杂信息,可彼时普遍使用的条形码只能容纳约二十个字符,面对庞大的数据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记录完整信息,工人们不得不在零件上贴上好几个条码,一个发动机的录入就要反复扫描五六次,这大大拖慢了工厂效率。 就在这种困境中,日本电装公司的工程师腾弘原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如果条码只能单方向排列,那么是否可以打破限制,将信息以二维的形式展开?这种设想最终催生了二维码的诞生。 经过近两年的研发,腾弘原带领的小团队设计出一种黑白方块状的新型编码图案,它可以容纳数千字符,相当于过去条形码的数百倍。 1994年,这项技术在工厂内演示时,扫描仪只需“滴”一声,就能在屏幕上显示出大量信息,工人们不再需要弯腰重复扫描,生产效率提升了数倍,二维码因此进入工业应用,最初主要用于零部件追溯,对于工厂而言,这项发明的价值无疑十分巨大。 与这一突破相比,腾弘原的态度却显得格外淡漠,他认为这种方块式编码只是一个工具,太过简单,不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更不会长久存在,正因如此,他并未将这项成果视为能带来经济回报的机会,甚至主动放弃了专利申请的可能性。 此后即便获得过一些国际奖项,他依旧坚持认为二维码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在二十年后仍断言它将在十年之内被淘汰。 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极为短视,也让他错过了成为世界顶尖富豪的机会,如果当时二维码被严格收取使用费,以中国庞大的扫码频率和移动支付规模来推算,每年至少需要向日本支付五十亿元。 二维码在日本的前十几年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应用场景也局限在广告或工厂内部管理,但在中国,它却找到了肥沃的土壤,2000年代中期,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中国企业和科研团队开始关注这种技术。 2011年,支付宝率先在支付功能中引入二维码,用户通过扫描即可完成转账和购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 最初出于安全和习惯原因,不少人对这种新方式存有怀疑,但短短几年后,微信的“扫一扫”功能让二维码真正进入大众生活。 2013年,微信通过庞大的用户群体迅速将二维码支付推广开来,小商贩、摊贩、便利店纷纷贴上收款码,零钱找补的麻烦也随之消失。 二维码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扩散,背后有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并没有经历信用卡全面普及的阶段,消费者习惯直接从现金过渡到移动支付,这种“跳跃式”转变让二维码成为最便捷的桥梁。 它无需额外的硬件支持,只要手机具备摄像头即可识别,与此同时,覆盖全国的高速网络又为其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条件。 到2016年前后,中国几乎所有日常场景都能看到二维码的身影,无论是大型商场还是街头小摊,甚至公共服务设施,都因这一方块图案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二维码全球扩展的过程中,中国并非只是单纯的使用者,还进行了创新和标准化工作,国内科研人员研发了“汉信码”等本土化版本,强化了纠错功能,尤其适应汉字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并申请了多项专利。 这既避免了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也为二维码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如果当年二维码被日本严格控制专利,中国的支付企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将遭遇严重阻碍,巨额的使用费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腾弘原当年的决定,从全球角度看反而成就了二维码的普及,也给了中国企业腾飞的机会。 二维码的故事提醒我们,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远比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更重要,它从日本车间的角落出发,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开花结果,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方块,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也映照出远见和短视之间的巨大差距。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