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流落澳门的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百感交集。主动和写信请求重回组织怀抱。毛主席知道后表示回来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包惠僧这名字在中共党史里不算响亮,但他的经历却挺不一般。他1894年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条件普通。年轻时赶上革命热潮,投身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他加入了陈独秀、李大钊搞的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汉当负责人。1921年,他代表陈独秀去上海,参加了中共一大,算是党的创始人之一。那时候,他才27岁,意气风发,满脑子都是革命理想。 可人生这东西,从来不按剧本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因为生病没赶上南昌起义,后来在武汉、上海混不下去了。白色恐怖加上党内斗争,他心里乱成一团,最后干脆退出了共产党。这一步,算是跟最初的理想彻底分道扬镳。之后,他先是跑去邓演达的“第三党”混了阵子,没多久又投靠了国民党,成了蒋介石那边的人。在国民党干了快二十年,眼看着共产党从低谷爬起来,一步步打败国民党,他心里估计五味杂陈。 到了1949年,他55岁,头发花白,独自待在澳门。那会儿国民党垮了,他没跟着去台湾,被“自愿遣散”到这个小城。住的地方简陋,靠点积蓄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过来,他在街头听人嚷嚷,心里翻江倒海。那一刻,他既怀念当年跟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子,又懊悔自己当年离开组织的选择。 澳门的生活孤单又冷清。作为中共的元老之一,他如今却是个外人,这种落差谁受得了?国民党败了,他也没啥指望,留在澳门更是前途渺茫。可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给了他点希望。他听说共产党对起义的国民党将领都挺宽大,不少人还得了职务。这让他琢磨:自己要是主动认个错,会不会还有机会回去? 犹豫了好一阵,他终于下定决心,给毛主席和周恩来写了封信。内容不长,就几句话:“南天引颈,曷胜钦迟,一有便船,当来晤教。”意思是我在南方盼着回来,特别想跟你们见一面,有船我就回去。这信写得挺恳切,带着点急切劲儿。写完发出去,他心里肯定七上八下,既怕被拒绝,又盼着能被接受。 信到了北京,毛主席看到后没急着表态。他肯定想起了1921年在上海开会时,包惠僧那股子干劲。可这么多年过去,包惠僧离开组织,还投靠了国民党,这账不能不算。毛主席后来跟秘书说:“回来可以,但他不是普通党员,得对党有个交代。”这话啥意思?就是要包惠僧自己把过去的事说清楚,写个检讨,交代退出共产党和投靠国民党的原因。这既是考验,也是机会,看他是不是真心想回来。 这个条件其实挺实在。包惠僧不是啥大反派,但毕竟走过弯路。共产党刚建国,纪律得摆在那儿,不能随便让人回来啥都不说。毛主席这态度也算宽容,没直接把他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了他个台阶。 收到回信后,包惠僧松了口气,赶紧收拾东西,带着家人坐船北上。到了北京,他没啥特别待遇,就住在一个普通地方。接下来,他开始写检讨。这份检讨不简单,他得把过去二十多年的经历捋一遍。退出共产党那会儿,他觉得自己没路走,心灰意冷;投靠国民党后,眼看着共产党壮大,他心里也不是滋味。他老老实实写下这些动摇和错误,没藏着掖着,态度挺诚恳。 检讨交上去后,中央的领导们认真看了。文章里没啥花言巧语,就是掏心窝子的话。他们觉得,包惠僧能这么坦白,说明他还有点党性,对革命也不是没感情。毛主席和其他人商量后,同意让他回归,还安排他在全国政协文史馆当馆员。这工作不算显眼,但好歹让他有个正经身份,能为新中国做点事。 在文史馆,包惠僧干的活儿主要是整理历史资料。他年纪大了,但挺认真,经常熬夜翻档案,记下中共早年的那些事儿。偶尔跟年轻人聊起一大开会时的情景,他也挺感慨。那段经历对他来说,既是荣耀,也是教训。晚年他常在北京街头走走,看看新中国一天天变好,心里估计挺安慰。 1979年,他85岁,在北京去世。晚年日子过得平静,没啥大起大落。他这一辈子,从革命者到脱党,再到回归,绕了个大圈。最终能回来,也算对得起自己当年的初心。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