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已经有了北斗系统,国内却还在广泛使用GPS?不论是手机、导航还是共享单车,都还是默认使用GPS。说实话你可能不信,要是现在真全部换成北斗,我们的手机估计都不能用了。 打开手机导航软件时,你可能经常会看到“GPS信号弱”的提示,骑车扫开共享单车时,APP里跳动的定位图标也总带着“GPS”的字样。 这难免让人疑惑,我们明明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生活中还是处处可见GPS的影子?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北斗系统,但如果真的要换成北斗系统,说不定就直接失灵了! 要知道GPS早在1995年就完成了全球组网,比北斗三号系统2020年全面建成早了25年。 这二十多年的差距让GPS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应用生态,不管是手机里的定位芯片还是地图软件的算法,整个产业链都围绕GPS的技术标准搭建起来。 GPS作为先出现的定位系统,自然成了早期手机厂商和软件开发者的首选。 当北斗还在逐步建设的时候,国内的手机芯片已经习惯了适配GPS信号,地图软件也早已写好了基于GPS的定位代码,这种技术惯性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到2024年底,国内生产的智能手机里超过98%都已经支持北斗定位功能,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的累计出货量更是超过了5亿片。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手机里,其实都装着能接收北斗信号的“零件”。 既然硬件已经普及,为什么我们还是感觉在用GPS呢?这就涉及到软件层面的“惯性”了。 现在手机里的操作系统,不管是安卓还是iOS,早期设计时都是以GPS为主要定位参考的。 系统里显示“GPS”,很多时候只是个习惯叫法,并不代表手机只在用GPS信号。 实际上你的手机会同时接收来自北斗、GPS等多个定位系统的信号,然后自动挑选最稳定、最精准的来使用。 那如果现在真的强行把所有设备都换成只支持北斗,确实可能出现问题,但不是因为北斗技术不行。 主要是因为还有一些老设备的芯片不支持北斗,这些设备突然切换就会失去定位功能。 更重要的是,很多软件的底层代码还在沿用过去的标注方式,需要时间慢慢修改。 北斗系统本身的性能其实非常出色,它不仅能定位,还能发送短报文, 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山区、海上,都能通过北斗发送文字甚至图片信息,现在国产的旗舰手机已经把北斗短报文功能当成了标配。 在定位精度上,北斗在全球范围的实测精度能达到2米多,亚太地区还要更精准。 全国已经建成了近7000座北斗基准站,这些分布在各地的“信号增强器”,让北斗的定位越来越精准,日定位服务次数能超过千万次。 在一些专业领域,北斗早就成了“主力军”,只是在大众消费领域从“能用”到“常用”再到“默认用”,还需要一个让用户和开发者逐渐适应的过程。 现在北斗正在从“幕后”走到“台前”,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生态的逐步完善,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北斗的存在。
苹果用数次事实证明,安卓手机的设计很多都是错误的!第一,曲面屏设计~错误不但
【10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