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仁宗年间,平原县有一乔姓女子,人品出众,奈何又瘸又丑,一直无人提亲,直到快三

炎左吖吖 2025-09-15 09:46:40

宋朝仁宗年间,平原县有一乔姓女子,人品出众,奈何又瘸又丑,一直无人提亲,直到快三十了才被一位贫苦书生所娶。婚后不久,丈夫不幸病故,乔女擦干眼泪,靠着纺线织布挣钱养家,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小穆,誓不再嫁。 平原县乔家院内,三十岁的乔女,跛着一条腿,在织机前佝偻着身子织布。 她面容寻常,甚至可说丑陋,额角还有一道旧疤。 身旁摇篮里,是她早逝丈夫留下的唯一骨血儿子小穆。 离乔家不远的小镇上,住着家境殷实的书生孟生。 命运同样未曾厚待于他。 一场急病夺走了爱妻的性命,留下不满周岁的儿子乌头。 孟生既要料理家业,又要抚育幼子,心力交瘁。 他急需续弦,为乌头寻一位母亲,也为家中寻一位主妇。 然而,接连相看了几位女子,皆未能入孟生之眼。 一日,孟生抱着啼哭不止的乌头在镇上寻奶娘,恰逢乔女在街角摆摊售卖自己织的粗布。 一位顾客粗心多付了两文钱,乔女发现后,竟不顾自己腿脚不便追出数百米,硬是将那两枚铜钱塞回对方手中。 这一幕,深深烙进了孟生心底。 孟生心中豁然开朗。 他看重的并非容貌家世,而是人品。 眼前这位跛足丑女,虽身处贫寒,却坚守诚信,不贪不义之财,这份德行,远胜万千粉黛。 他立刻托媒人上门提亲。 媒人巧舌如簧:“姑娘,孟家是有钱人,孩子也听话,你嫁过去不会吃苦的!” 然而,乔女却坚定地表示:“我又丑又瘸又穷,能苟活于世,全凭心中这点德行操守。好女不侍二夫,若再改嫁,德行有亏,将无颜立于天地之间!”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孟生并未就此放弃。 他深知乔女心防甚重,寻常说辞难以打动。 一日,他抱着哭闹不休的乌头,径直来到乔女破败的小院门前。 乔女正在晾晒刚织好的布匹,见孟生抱着孩子堵在门口,惊得差点将竹竿掉入井中。 孟生二话不说,将哭得小脸通红的乌头塞进乔女怀里。 说来也怪,方才还嚎啕大哭的乌头,一到乔女怀中,竟渐渐止住了哭声。 一旁玩耍的小穆,看着这个新来的“小弟弟”,咧开缺了门牙的嘴直笑。 乔女抱着乌头,心中五味杂陈。 孟生趁机诉说苦:“乌头认生,接连气走了好几个奶娘,孩子无人照料,实在可怜。” 他恳求乔女:“即使你不愿意,但也请看在孩子的份上!” 乔女看着怀中幼子依赖的模样,又看看自己懵懂的儿子,终究没有拒绝。 自那日起,孟生便成了乔家小院的常客。 他不再提亲事,只是默默前来帮忙。 水缸空了,他立刻去挑,柴火没了,他挥斧劈柴,屋顶漏雨,他爬上去修补。 破败的小院在他手下渐渐变得整洁亮堂。 乔女在织机前忙碌,孟生便抱着乌头,或牵着小穆,坐在一旁轻声诵读诗书。 两个孩子渐渐熟络,小穆常骑在孟生脖子上摘枣,乌头则喜欢趴在他背上玩耍,院里时常回荡着孩童无忧无虑的笑声。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伴着风言风语。 镇上开始流传闲话,说乔女这个瘸子手段高明,吊着孟生白干活,不知廉耻。 闲话传入乔女耳中,悲愤交加,竟拿起剪刀将织好的一匹匹布剪得粉碎。 名节,是她贫瘠生命中唯一珍视的东西。 隔天,孟生照常前来,看到一地碎布,瞬间明白了缘由。 他默默搬来一筐新采的棉花和纺好的棉纱,放在乔女面前。 “嘴长在别人脸上,日子是咱俩自己过的。”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像一道微光,穿透了乔女心中的阴霾。她第一次没有立刻反驳,只是默默收下了棉纱。 天有不测风云。 深秋时节,孟生突染风寒,高烧不退,竟至昏迷不醒,口中呓语不断,呼唤的竟是“乔娘子”。 大夫束手,暗示准备后事。 乌头哭得撕心裂肺,小穆也吓得手足无措。 乔女心急如焚,不顾腿脚不便,拄着拐杖,硬是走了七里山路,到庙中虔诚跪拜求签。 老和尚赠她一包香灰,说是“心病还需心药医”。 乔女回家将香灰熬成汤药,一勺一勺喂入孟生口中。 或许是诚心感动上苍,或许是孟生命不该绝,三日后,高热竟奇迹般退去。 孟生醒来后,第一眼便看见乔女趴在床边。 他心中酸楚,虚弱地道谢。 乔女却别过脸:“只是不想乌头没了爹,成了孤儿。” 孟生病愈后,乔女将两家人召集到小院中。 她摆了一张矮桌,盛上一碗糙米饭。 她向孟生提出约定。 同意和他共同抚养两个孩子,但绝不嫁入孟家。 每月初一、十五,孟生带孩子来此共进一餐,其余时间各过各的。 她负责教导乌头识字明理,孟生则需教导小穆骑马射箭,权当邻里互助。 孟生愕然,这算哪门子夫妻? 乔女却严肃的说:“就叫邻居!我腿虽瘸,心不瘸,你人虽好,但休想用银钱买断我的名节!” 这奇特的“邻居”关系,便在流言与不解中维系下来。 岁月如梭。 在乔女的悉心教导下,小穆读书明理,虽未大富大贵,却也安守本分。 乌头则展现了木工天赋,成为一方巧匠。 乔女老了,孟生也已是白发苍苍,但两人依旧每天相见。 后来,镇上人提起乔女,无不竖起大拇指,赞她是个有骨气的奇女子。 主要信源:(《民间故事》)

0 阅读:94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