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季承听后直接拒绝,说:“这钱我一分都不会出,母亲为这个家付出一辈子,你欠她的何止4万?” 季羡林1911年生在山东清平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跟着叔父过日子。1929年,他和彭德华结了婚,她比他大4岁,这门亲事是婶母一手操办的。彭德华没读多少书,只上过几年私塾,识字有限。1933年,她生下女儿季婉如,1935年生下儿子季承。那时候季羡林已经动身去德国留学了。彭德华留在家里,一个人拉扯孩子,照顾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得自己张罗家里的吃喝拉撒,还得应付各种难处。季羡林在外头求学,顾不上家里的事。 季羡林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修德文,跟着吴宓和叶公超学,还选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课。1934年毕业后,1935年他去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梵语、巴利语和吐火罗语,老师是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和艾密尔·西克。在那儿,他还兼了汉学系讲师,1941年拿了哲学博士学位。留学那几年,他专心钻研,没法管家里的琐事。彭德华在家带孩子,季承从小就跟着母亲在济南长大。1952年,季承去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1955年毕业后分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翻译工作。 1946年季羡林回国,在北京大学当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主任,他帮着建了这个系。研究重点在梵文、佛学和印度史上,翻译了《罗摩衍那》之类的书,还带了不少研究生。彭德华1962年从济南来北京,和季羡林团聚。她还是老样子,管家务,洗衣做饭,照顾全家。季羡林忙学术,常在书房里埋头写东西,家里的事他插手少。季承长大后搞出版,对父亲的学术知道一些,但父子间总有距离感。 季羡林的学术路越走越宽,1985年他当了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吐火罗语A的论文,对新疆文物有贡献。彭德华一直低调,操持家事到1994年去世前。她一辈子没享什么福,付出多,回报少。季羡林在外名气大,家里却冷清。季承对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对父亲的疏忽有看法。这家人表面平静,底下有裂痕。 彭德华1994年秋季在北京医院去世,她身体早就不行了。丧葬费总共4万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季羡林提出让季承分担一半,他觉得儿子该出这份力。季承听了后直接拒绝,认为这笔钱该父亲全出,因为母亲一辈子为家付出太多。季羡林坚持自己的想法,季承没让步。结果季羡林自己掏了全款办丧事。 这事闹得父子关系直线下降。季羡林觉得儿子不孝,破坏了规矩。季承觉得父亲对母亲亏欠大,不该让他分担。两人谁也不肯先开口,关系僵到没法修补。季羡林在日记里写了断绝父子关系的话,虽然没公开,但心结在那儿。季承也觉得委屈,母亲的辛苦他最清楚。 争执后,季承收拾东西搬出家,去外地安顿。他在那儿认识了马晓琴,两人结了婚,生了个儿子,过起自己的日子。父子间断了联系,整整13年。季羡林继续学术工作,住在朗润园,有保姆照顾。他研究不停,名气更大,但家里空荡荡的。妻子没了,儿子走了,晚年就这么过。 季承在外地工作,处理出版事宜,陪妻儿。他对老家很少回去,像个远去的记忆。时间一年年过去,父子俩都没给对方台阶下。季羡林的身体渐渐不行,2008年97岁时重病住院。那是北京301医院,情况一度很糟。季承听说后,带孙子去了医院。 在病房里,季承跪下认错。季羡林睁眼,伸出手摸了摸儿子头,两人就这样和好了。13年的隔阂在生死关头化解了。和好后,时间没剩多少。2009年季羡林在北京医院去世,98岁。他留下了学术遗产,也留了家庭故事。 季承后来出了本回忆录,叫《我和父亲季羡林》。书里写了这些事,感慨父亲学术上是巨人,家庭里却有不足。这话说出不少名人的实况,外头风光,家里难念的经。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季承
历史趣闻社
2025-09-15 00:20:43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