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证指数突破五年来新高,当券商营业部挤满了开户的散户,当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股票,我们便知道,牛市来了。这股狂热如同春日的野火,迅速蔓延至每一个角落,将不同背景、不同阅历的人们都卷入其中。然而,在这看似一致的狂欢表象之下,却分明存在着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一张是因财富效应而兴奋不已的狂欢者,另一张则是对市场保持警惕的清醒者。这两张面孔构成了牛市最真实的图景,也映照出人性在面对财富诱惑时的不同面向。 狂欢者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他们可能是刚入市的新手,第一次感受到账户数字跳动的刺激;也可能是久经沙场的老股民,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行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乐观——过度乐观。在他们的叙事中,每一次回调都是"黄金坑",每一次下跌都是"抄底良机"。他们谈论的是"万点不是梦",是"这次不一样",是将全部积蓄甚至借贷投入市场的豪言壮语。社交媒体上,他们晒出涨停板的截图,分享"内幕消息",互相打气要"满仓干"。这种群体性的兴奋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本能。"在牛市的氛围中,这种本能就是对财富的贪婪与追逐。 与狂欢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醒者那张略显孤独的面孔。他们或许同样享受着资产增值的喜悦,但眼中始终保持着一份警觉。清醒者可能是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的老投资者,深知"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这一残酷事实;也可能是专业的金融从业者,明白所有资产价格最终都要回归基本面。他们不会被市场的狂热所裹挟,而是冷静地观察估值水平、分析资金流向、评估风险收益比。当周围人都在谈论股票时,他们反而会提醒自己保持距离;当市场屡创新高时,他们开始考虑逐步减仓。这种清醒往往不被理解,甚至招致嘲笑——"太保守了""错过大行情"。但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清醒者的价值,恰恰在于他们能够在群体性癫狂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两张面孔的对立与共存,揭示了牛市中一个永恒的悖论:市场上涨时,乐观情绪自我强化,吸引更多人加入狂欢,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而这种上涨又反过来验证了早期乐观者的正确性,吸引更多后来者。但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凭空而来的财富。当最后一批乐观者带着全部身家入场后,市场往往会突然转向,留下狂欢者措手不及,而清醒者则早已做好准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在盈利时风险偏好上升,在亏损时风险偏好下降,这种不对称性在牛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狂欢者往往在牛市末期投入最多,因而承受的潜在损失也最大。 更深层次看,牛市中的两张面孔反映了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两种基本态度。狂欢者选择相信自己的乐观预期,通过参与市场来获得即时的心理满足和社交认同;清醒者则更注重长期的风险管理,愿意为可能的下行保护而放弃部分短期收益。这两种策略本身并无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是否与个人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相匹配。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参与者,正如生态系统需要多样的物种。问题在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在牛市中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市场的风险,从而不自觉地滑向狂欢者的阵营。 面对牛市,或许我们都需要在两张面孔之间找到平衡。完全的狂欢会导致泡沫和崩溃,过度的清醒则可能错失合理收益。明智的做法是:保持对市场基本规律的尊重,理解当前估值水平与历史水平的对比,控制杠杆使用,制定明确的退出策略,并定期检视投资组合与个人目标的匹配度。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更长。"在享受牛市盛宴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为散场时刻做好准备。 牛市终将过去,而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永不改变。狂欢者的笑声与清醒者的沉思,构成了金融市场最原始的交响曲。在这个充满诱惑与陷阱的舞台上,认识自己属于哪张面孔,或许比预测市场走势更为重要。毕竟,投资的终极考验不在于你赚了多少,而在于你最终保留了多少。
别再等“闭着眼赚钱”的牛市了!5400家公司的A股,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还记得0
【6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