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时,虽说有了块根据地,暂时安定了下来,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就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3 17:40:21

中央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时,虽说有了块根据地,暂时安定了下来,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就一万多兵,且人困马乏、缺衣少弹,所待地儿又人少地贫、生存艰难。 1935年秋天,红军到了陕北。人不多,兵也不整。 一路走下来,不是打散了,就是掉队了。能撑到陕北的,差不多只剩一万七八千人。 衣服是破的,鞋是烂的,有的战士脚上缠着麻袋布,还带着雪山留下的冻疮。 枪能用的也不多,子弹得省着打,饭吃不饱,水也不干净,整支队伍看着像是刚打完一场仗,但其实,他们刚从几千里的苦路上活着挤出来。 陕北地方穷得很,沟深路窄,地也薄,天干,风大。 种点什么都靠天吃饭,百姓过得不宽裕,有人家靠蒸红薯叶子下饭。 一群红军住进来了,嘴多了,锅却没变大。 一锅小米粥,几家人都得抿着喝。红军不敢伸手要,老百姓也拿不出什么。一开始谁也不说话,气氛挺僵的。 外头的情况也不安生,东边有东北军,南边是中央军,西边马家军,北边也不清净。 红军像被几只手围住,哪边都不好走。 当时有人说,这地方是个死角,进来了出不去。可队伍进来了,就没打算退。 没几天,吴起镇那一仗打响了。 追兵没能跟上,被打得退了回去。 打完后,有些士兵脸上的灰没擦干净,就地蹲着吃了点干粮。枪是缴来的,子弹也多了些,算是缓了口气。 再往后是直罗镇,红军把东北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下子干掉了几千人。 那仗打得干脆,红军站稳了。敌人不敢再随便摸进来了。 打仗能赢不是靠人多,是靠这批人都打过仗,受得了苦,也知道该怎么打。 他们不是没受过伤,也不是没怕过死,可就是不肯往后退。 枪法准,动作快,见着机会就敢冲上去。 有个老兵说,他们是一路打下来的,不信运气,只信能不能咬牙顶过去。 打完仗,队伍里多了点东西。棉衣是敌人的,子弹也是敌人的,俘虏也成了新兵。这些人刚换下军服帽徽,转头就在窑洞边上站岗了。不熟也得学着熟。老兵领着新兵操练,吃饭一块吃,睡觉挤一块。 火堆边上,谁也没多话,累了一天,能烤上火就已经是好事了。 老百姓也慢慢开始接近了。一开始他们警觉,怕是又来一伙抢东西的兵。 可过了一阵子,发现这群人不一样。 不进屋,不翻箱子,不抢粮。有一次,一个老乡挑水,路上摔了一跤,是红军过去把人扶起来,还帮着把水挑回去。村里人看在眼里,心里头起了变化。 再后来,村里裁缝主动来帮着缝棉衣,老人挑着米送到营地来,孩子们跟在战士屁股后头跑。 队伍里也定了规矩,在回民区不准吃猪肉,不准用猪油做饭。这些事说起来不大,可在那时候,就值钱。红军赢得了仗,也赢得了人心。 瓦窑堡的会议在这时候开了,统一战线这个说法第一次提出来。 意思是,不光要活下来,还得谋出路。红军不能总守着陕北这块地,一穷二白,啥也没有。往南走是关中,杨虎城在那儿;往西走是高原,马家军挡着。路不好走,也走不远。 最后定了,往东走。 东边是山西,有兵工厂,有煤矿。 阎锡山在那儿,兵多,但不太管用。 他只用山西人,打仗行不行另说,关系最重要。红军看准了这一点,打算进去“借点东西”。 那年初春,队伍出发了,河还没完全解冻,人走在冰上,吱吱作响,没人说话,风刮得脸生疼。 东征的仗打得紧,头几场敌人应付不过来,被红军冲了个口子。 打下来不少枪炮,还有不少年轻人看着红军进村,二话不说跟着走了。有人拎着铺盖,有人空着手,晚上蹲在营地边,说自己想跟着走。 这仗没白打,队伍回来的时候,人多了,枪也多了,气也足了。 再没几天,又开始西征。这回是去敲马家军的门。 几仗下来,红军俘虏了不少人,地方也打通了几块。往后的几个月,陕北就变了样,没人再说这是一块“躲命的地方”,这成了根。 外头有人注意到这支队伍了。 1936年夏天,外国人来了,带着照相机,还问这问那。一个叫斯诺的,说他想看看这群人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他拍下照片,写了文章,传到外面。别人看着照片,说这群兵土,衣服破,枪也旧,可都站得笔直。 照片里,一个战士坐在窑洞口补鞋,身后是风吹动的门帘,另一人站在岗楼上,抱着枪眺望远方。火堆还没灭完,锅边挂着水壶。 那一晚没打仗,风很大,吹得屋顶上的草呼啦啦响,远处有人唱歌,是谁没听清。 队伍扎下了根,锅里煮着稀粥,墙上挂着地图,门口有人站岗,院子里老乡挑着水走过。天还是灰的,风还是大,但没人再问能不能撑下去。

0 阅读:0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