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宁德时代拒绝了印度的一系列最优惠的政策的招商,这是绝对

烟雨评社 2025-09-13 15:37:21

印度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宁德时代拒绝了印度的一系列最优惠的政策的招商,这是绝对明智的抉择! 印度无非就是想方设法吸引这家中国新能源巨头去印度投资建厂。理由很简单:印度拥有14.4亿人口,不产石油且严重依赖进口,发展新能源汽车既能规避能源危机,又能维持能源安全,还能开创新产业。一箭三雕的好事,印度人当然眼馋了。 印度为了吸引宁德时代,开出的条件确实够诱人。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基建配套支持,甚至还承诺帮忙协调当地供应链,几乎把能给的好处都摆到了台面上。印度这么上心,可不是单纯想引进外资那么简单。 这些年,印度一直想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尤其是电动汽车产业,可本土动力电池产能几乎是空白,90% 以上都得靠进口,其中不少就来自中国。要是能把宁德时代拉到印度建厂,既能解决本土产能问题,还能借机学习技术,甚至想办法把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算盘打得噼啪响。 但宁德时代心里跟明镜似的,印度这看似优惠的政策背后,藏着不少坑。最显眼的就是本地化要求。印度明里暗里提过,要是建厂,得逐步提高本地零部件采购比例,甚至要求技术转让。 这对宁德时代来说,简直是触碰到了底线。要知道,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哪能轻易拱手让人,之前就有中国企业在印度吃过类似的亏,辛辛苦苦把工厂建起来,结果因为本地化要求卡脖子,要么被迫转让技术,要么成本飙升到难以为继,最后只能黯然离场。 还有印度那让人头疼的营商环境。手续繁琐得能让人跑断腿,一个项目从审批到落地,没个一年半载根本下不来。而且政策说变就变,今天答应的优惠,明天可能就因为换届或者政策调整全不算数了。 之前就有一家外资车企,本来冲着税收优惠去印度建厂,结果工厂快建成了,印度突然宣布调整税率,优惠没了不说,还得补缴一大笔钱,差点把企业逼到绝境。宁德时代要是真去了,保不齐哪天就撞上这种糟心事。 供应链也是个大难题。印度虽然说会帮忙协调,但本土能生产的动力电池零部件寥寥无几,从正极材料到隔膜,很多关键部件还得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进口。 这就意味着,就算工厂建在印度,大部分原材料还得漂洋过海运过去,物流成本蹭蹭往上涨不说,还得看国际物流的脸色。万一遇到点突发情况,比如港口拥堵或者运输管制,整个生产链都可能停摆。 反观国内,宁德时代在福建、四川、江苏的工厂,周边 300 公里内就能找齐 90% 以上的零部件供应商,上午缺个零件,下午就能送上门,这种效率在印度短期内根本达不到。 更重要的是,印度市场看着大,实际消化能力却没那么强。虽然印度喊着要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但老百姓买车还是更认燃油车,电动车销量占比连 5% 都不到。 而且充电设施稀稀拉拉,全国像样的充电桩加起来还没中国一个省多,消费者哪敢轻易买电动车?宁德时代要是真在印度建了大厂,生产出来的电池卖给谁?到时候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哭都来不及。 其实不光是宁德时代,这两年不少中国企业对去印度投资都变得格外谨慎。小米、OPPO 这些手机厂商在印度的日子就不好过,动不动就被以 “偷税漏税” 为由罚款,甚至仓库被查封。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宁德时代自然不会轻易冒险。与其去印度趟浑水,不如把精力放在国内和更靠谱的市场。现在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已经投产,在北美也在布局,这些地方市场成熟,政策稳定,供应链也相对完善,比去印度冒险稳妥多了。 印度本想借着优惠政策挖个坑,让宁德时代往里跳,既能填补自己的产业短板,又能拿捏住中国企业,没成想被对方一眼看穿。 宁德时代的拒绝,不光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更是看清了印度市场的风险。这步棋,走得确实稳当。未来,印度要是不实实在在改善营商环境,还想靠耍小聪明吸引真正的巨头企业,怕是只能一次次失望了。 印度对待中国企业的“热情”,从来就不是出于真正的合作,而是为了利益最大化。以前是手机和电子产品,现在轮到汽车了,核心问题始终没变。

0 阅读:137

评论列表

仰望苍穹

仰望苍穹

3
2025-09-13 16:07

印度:合资公司印度不出钱要占90%股份,CEO和财务必须是印度人!

不媚外 回复 09-13 17:36
印度工程师、工人必须世袭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