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跟你说“陈百强太柔,成不了香港乐坛的顶流”,你直接把1983年TVB“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的视频甩给他!那晚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攥着《偏偏喜欢你》的奖杯,对着镜头没笑,反而冷着脸说了句“多谢,但我觉得还有很多进步空间”,转身就走,留下台下一群大佬面面相觑。 谁都没想到,这个从小被家里宠着长大的“富家少爷”,骨子里藏着这么硬的脾气。 陈百强家里是做钟表生意的,小时候穿定制西装,上贵族学校,按理说该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可他偏不,十几岁就抱着吉他泡在录音棚,跟爸妈说“我要唱歌”,气得父亲把他的吉他摔在地上,他捡起来擦干净,第二天照样去驻唱。 1977年他参加“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唱自己写的《The Sound of Silence》,评委里有后来的“乐坛教父”顾嘉辉。当时有人说“这小子台风太嫩,声音软趴趴的”,顾嘉辉却拍了桌子:“软?这叫细腻!他的声音里有故事。”就这么着,他签了华纳唱片,第二年发了首张专辑《First Love》,里面的《眼泪为你流》直接火到街知巷闻,电台里一天播八遍,年轻人揣着收音机在街头跟着哼,21岁的陈百强一夜之间成了“少女杀手”。 可火了之后,麻烦也跟着来。TVB想签他做全约艺人,让他又唱歌又拍戏还得跑综艺,他直接拒绝:“我只做音乐,别的不沾。”电视台转头就给了他“穿小鞋”,原本定好他在“劲歌金曲”压轴表演,临上场前被通知换成别人;他的歌明明点播率第一,榜单上却被压到第十。 有人劝他“服个软,跟台里搞好关系”,他梗着脖子说:“我唱的是歌,不是人情。” 1984年是他最风光也最拧巴的一年。专辑《百强84》里的《摘星》拿了“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他说“这首歌是唱给所有不服输的人”,台下掌声雷动;可同年拍《圣诞快乐》,他跟导演吵了一架,导演让他演个油嘴滑舌的花花公子,他说“我不演虚假的角色,要么真实,要么不演”,最后剧本改了三遍,他才肯开机。 那时候香港乐坛开始卷起来,谭咏麟、张国荣的粉丝互相掐架,有人把陈百强拉进来比,说他“不上不下,夹在中间尴尬”,他听到了没辩解,只是把更多时间泡在录音棚,写《凝望》的时候,他在棚里待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啃面包,困了就靠在沙发上睡,出来的时候眼睛通红,却笑着说“终于写出我想要的感觉了”。 转折出现在1988年。他推出《沉默是金》的粤语版(注:原曲为张国荣作曲,两人分别演绎不同版本),有人说他“蹭热度”,他没解释,只是在演唱会上说“这首歌讲的是不被理解的委屈,我懂这种感觉”。那年他的身体开始出问题,因为长期熬夜、节食减肥,加上外界的压力,他经常头晕、失眠,演出的时候得靠止痛药撑着。 有次在后台,他咳着咳着就吐了,助理想让他取消演出,他却摇摇头,化妆师给他补了妆,他照样上台,唱《一生何求》的时候,声音有点发颤,台下粉丝喊“百强加油”,他对着台下鞠躬,眼里有泪光。 1990年之后,他慢慢淡出舞台。有人说他“过气了”,有人说他“躲起来疗伤”,其实他是去了加拿大,想安安静静写歌。 那段时间他给朋友写信,说“这里的天空很蓝,没有那么多声音,我终于能好好写歌了”,可没等新专辑出来,1992年他在香港的家中意外昏迷,送进医院后就再也没醒过来。 1993年10月25日,医院宣布他离世,年仅35岁。葬礼上,谭咏麟、张国荣都来了,粉丝抱着他的专辑哭到瘫软,电台里循环播放《偏偏喜欢你》,街头的音像店挂着他的海报,上面写着“永远的丹尼仔”。 后来有人翻出他早年的采访,记者问他“你最怕什么?”他笑着说“怕没人记得我的歌”。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KTV里点《一生何求》,还有人在深夜里听《眼泪为你流》,还有人记得那个穿着白衬衫、抱着吉他的少年,记得他跟TVB叫板的硬气,记得他唱歌时眼里的光。 陈百强从来都不是“软”,他只是把温柔给了音乐,把倔强留给了自己。他的一生就像他唱的歌,有风光,有委屈,有遗憾,却从来没敷衍过每一个音符,没辜负过每一个喜欢他的人。 现在再听《偏偏喜欢你》,还是会想起他——那个不向世俗低头,把一生都唱进歌里的陈百强。限时发文分层翻倍
要是有人跟你说“陈百强太柔,成不了香港乐坛的顶流”,你直接把1983年TVB“十
雪宪娱乐
2025-09-12 21:47: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