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评论员邱毅:“倘若中国人民解放军踏上台湾的土地,台湾军队极有可能会选择避

鉴清评趣 2025-09-12 12:41:23

台湾知名评论员邱毅:“倘若中国人民解放军踏上台湾的土地,台湾军队极有可能会选择避免正面冲突,直接缴械投降。” 自2022年民进党当局将义务役期限从四个月延长至一年以来,台军训练质量非但未提升,反而因“赶工式”培训暴露出更多问题。2024年“汉光演习”中,模拟登陆的装甲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冲入民宅,现场视频在网络疯传,成为岛内笑谈。 更讽刺的是,台军高层中“绿营嫡系”占比持续攀升,2025年晋升的23名少将中,17人具有民进党背景。这种政治干预导致军事决策严重扭曲——为迎合“抗中保台”叙事,台军被迫在澎湖列岛部署老旧火炮,却将精锐部队龟缩在台北盆地,形成“外强中干”的荒诞布局。 装备代差与战略依赖的失衡,进一步削弱了台军的抵抗意志。九三阅兵中亮相的国产无人作战群、北斗导航系统与高超音速导弹,让岛内军事专家集体沉默。时事评论员郭正亮曾公开承认:“这些装备背后的技术差距,远非增加防务预算能弥补。” 而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更让台军陷入孤立——2025年9月,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撤离西太平洋后,台湾“国防部”紧急修订作战计划,将“坚持72小时”的目标下调为“拖延24小时”。 日本智库直言不讳:“若解放军启动统一进程,美日联军至少需要72小时才能完成集结。”这种“被放弃”的焦虑,在台军内部悄然蔓延。 社会层面的认同裂痕,则是压垮抵抗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邱毅援引的调查数据显示,台军中六成士兵祖籍在大陆,其祖辈父辈对故乡的情感纽带难以割断。 一位不愿具名的台军退役军官透露:“很多年轻士兵私下表示,若真开战,他们更担心误伤大陆亲人。”这种血脉亲情与“台独”意识形态的冲突,在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后愈发尖锐。 2025年8月,赖清德派代表赴日参加“原子弹爆炸80周年纪念”,却对“7·7抗战”“9·3胜利纪念日”等历史节点避而不谈,甚至将“台湾光复日”篡改为“终战接收”。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操弄,让台军基层士兵对“为何而战”产生根本性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邱毅的预测并非孤立声音。台湾“国防部”2025年7月推出的“全民防卫手册”中,竟将“如何向解放军投降”列为重点章节,详细说明投降流程、联络方式与待遇保障。这种“未战先怯”的官方认证,与民进党当局“抗中保台”的口号形成荒诞对比。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大陆网友热议“梧桐”与“和统”时,台湾PTT论坛上“若解放军登岛,你会怎么做”的投票中,选择“放下武器”的比例高达67%,远超“抵抗到底”的12%。 邱毅的论断之所以引发震动,不仅因其挑战了“台军威武”的叙事,更因其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军事对抗失去正义性支撑,当装备代差形成绝对碾压,当士兵不知为何而战时,任何抵抗都将成为徒劳。 民进党当局“倚外谋独”的虚妄,在阅兵式上解放军威武雄壮的方阵面前不堪一击;其“去中国化”的教育,在年轻人涌入大陆网络平台观看阅兵直播的浪潮中土崩瓦解。 历史大势从来不是由少数政客的口号决定,而是由每个普通人的选择汇聚而成。当邱毅用“缴械投降”的极端表述唤醒岛内对和平的渴望时,或许正预示着,两岸统一的进程已进入新的阶段——不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是通过人心归顺。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台海局势的未来,是否真如邱毅所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1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