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某些人之所以不敢动洪秀柱,不是因为她是前主席,也不是因为有谁保护她,而是因为她是以个人名义来看阅兵的。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当镜头扫过观礼席时,一位银发老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77岁的洪秀柱,这位国民党前主席的出现,让台湾政坛瞬间炸开了锅。 民进党当局早在阅兵前就放出狠话,陆委会发言人多次警告,称其“涉嫌违法”,甚至搬出“叛台罪”这样的罪名。可当洪秀柱平安返台后,原本气势汹汹的“法办”声浪却突然偃旗息鼓,这种戏剧性的反转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要理解这场风波,得先看清洪秀柱的特殊身份。这位从台北西湖工商教师起步的政治人物,在国民党内资历深厚得惊人:八届立法委员、国民党副主席、党主席、立法机构副院长,甚至还参加过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按理说,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赴大陆参加阅兵,民进党当局本该如临大敌。但奇怪的是,当记者追问是否会处罚时,陆委会副主委沈有忠却支支吾吾地表示:“她卸任公职已超十年,按照现行法规,需由立法院发起调查……”这番话等于把皮球踢给了蓝白主导的立法机构,而国民党显然不会自己找麻烦。 这种法律上的“灰色地带”,恰恰暴露了民进党的困境。根据台湾地区现行法规,现职公职人员赴大陆参与政治活动确实受限,但洪秀柱早已卸任多年,且明确以“个人名义”出席。 更关键的是,她此行纯粹聚焦历史记忆——在社交媒体上,她反复强调:“抗战是全民族共同记忆,不分党派。”这种超越政治立场的表述,让民进党找不到合适的罪名。若强行以“叛台”论处,不仅会引发法律争议,更可能激起岛内民众反感。 民进党的退缩,还与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密切相关。此次阅兵展示的歼-20S双座战机、东风-61导弹等先进装备,让外界看到了大陆维护统一的坚定决心。就连一向对华强硬的特朗普,都公开称赞阅兵是“美好的仪式”。 这种军事威慑与外交认可的双重压力,让民进党不得不重新评估“抗中”成本。更现实的是,赖清德当局正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最新民调显示,其不信任度已突破55%,在嘉义、高雄等传统“绿营”票仓,支持率下滑幅度超过50%。此时若对洪秀柱下重手,无异于在民怨沸腾的火堆上再浇一桶油。 相比之下,洪秀柱的从容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返台后,她不仅未遭任何处分,反而继续在社交媒体发声,强调“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这种底气,既来自她对法律程序的精准把握,更源于岛内民意的微妙变化。据台湾媒体报道,阅兵当天,不少台湾民众通过直播观看仪式,当看到解放军方阵整齐划一的步伐时,有人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国家力量。” 而民进党刻意淡化的抗战历史,也在洪秀柱的坚持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她多次批评赖清德用“终战”替代“胜利”的说法,直言:“这是对先烈的不敬,更是对历史的背叛。” 在这场博弈中,最尴尬的莫过于国民党内部。立委林思铭急于切割,声称洪秀柱“不代表国民党”;台北市长蒋万安被问及此事时,更是匆忙回避。 这种态度与洪秀柱的坚定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洪秀柱的举动恰恰为国民党提供了历史机遇——她以个人名义出席阅兵,既避免了党内分裂的风险,又为国民党争取了主张统一的话语空间。可惜的是,部分国民党人士过于计较眼前得失,错过了凝聚共识的契机。 如今,这场风波已逐渐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洪秀柱的案例证明,在两岸议题上,法律身份的精准界定往往比政治立场更能决定事件走向。 而民进党的退缩,也暴露了其“抗中”路线的脆弱性——当军事威慑、外交压力与民意变化形成合力时,任何政治操弄都将不堪一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风波最直观的启示或许是:历史记忆的传承,终究需要勇气与智慧并存。 你觉得洪秀柱以个人名义出席阅兵,是否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思路?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终于弄清楚了,原来某些人之所以不敢动洪秀柱,不是因为她是前主席,也不是因为有谁保
鉴清评趣
2025-09-12 11:40:42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