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冯德莱恩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她将名垂欧盟历史!她提议,废除欧盟外交决策全体一致原则。也就是说,她要动摇欧盟的基石,将欧盟连根拔起。看来,欧盟未来要悬了! 2024年3月,当时欧盟计划向乌克兰提供新一轮军事援助,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仅凭一票否决权,便让整个方案陷入长达四个月的僵局。 类似场景在俄乌冲突期间反复上演:从制裁俄罗斯能源到对以军援立场,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多次以“经济不可承受”为由,阻挠欧盟集体行动。这种“一国卡全局”的困境,让德法等大国领导人私下抱怨:“我们像被拴在慢速列车上的高铁车厢。” 冯德莱恩的改革方案直指要害。新机制要求决策需获得15个成员国支持,且这些国家人口总和占欧盟总人口65%以上。这意味着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四国若联手拉拢波兰等中等国家,几乎可绕过所有小国直接拍板。 表面看这解决了欧盟“决策瘫痪”的顽疾——2022年巴以冲突期间,正是因成员国分歧,欧盟未能就停火声明达成一致,最终沦为国际舆论笑柄。但深层矛盾在于:这种效率提升,是否要以牺牲小国话语权为代价? 匈牙利的激烈反应印证了这种担忧。欧尔班在议会紧急声明中直言:“当柏林和巴黎能随意决定我们的外交立场,所谓‘欧洲团结’不过是强权政治的遮羞布。” 斯洛伐克总理菲科更抛出惊人预言:“取消否决权将导致欧盟解体,甚至引发军事冲突。”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6月,匈斯两国曾联手否决对俄能源禁令,理由是“东欧国家70%的供暖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若按新规则,人口占优的西欧国家完全可无视这种生存需求。 改革派则搬出历史数据佐证:自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以来,欧盟在外交政策领域因否决权导致的决策失败率高达37%。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公开嘲讽:“我们花在协调立场上的时间,比实际执行政策的时间还长。”德国总理朔尔茨更直言:“在人工智能武器和太空竞赛时代,欧盟的决策速度必须赶上技术变革的节奏。” 这场博弈背后,是欧盟身份认同的根本性危机。支持者将改革视为“战略自主”的关键一步——当美国特朗普政府要求欧盟承担更多防务开支,当中国在数字领域与欧盟展开规则竞争,一个分裂的欧盟注定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 但反对者警告,削弱否决权可能让欧盟重蹈国际联盟覆辙——这个一战后成立的全球组织,正是因要求全体一致决策而最终瘫痪。 更微妙的是地缘政治变量的介入。俄罗斯已明确表态,欧盟集中外交决策将延长俄乌冲突,因为“布鲁塞尔的官僚们无需再为个别成员国的经济代价买单”。 而美国则暗中施压,要求欧盟在对华科技制裁等领域保持“步调一致”。这种外部干预,让小国愈发担忧自己将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截至2025年9月中旬,改革方案已引发连锁反应:波兰、捷克等“新欧洲”国家开始重新评估与西欧的同盟关系;巴尔干半岛的候选国推迟入盟谈判,担心未来失去话语权;甚至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都承认:“这可能是自《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以来,欧盟面临的最大制度危机。” 当效率与公平的天平开始倾斜,欧盟的未来走向愈发难以预测。支持者看到的是一个能快速响应危机的“政治共同体”,反对者则警惕着一个由大国主导的“经济帝国”。 这场改革之争,本质上是关于欧盟本质的终极叩问:它究竟是一个各成员国平等对话的平台,还是一个必须服从多数意志的超国家机构?答案或许将决定,这个经历70年风雨的联合体,能否在21世纪的全球变局中继续生存。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是如何看待这场改革?欧盟是否应该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找第三条道路?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如果冯德莱恩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她将名垂欧盟历史!她提议,废除欧盟外交决策全体一致
鉴清评趣
2025-09-12 11:40: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