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8年,满清军队杀死了明朝一品大员家中47口,这位一品大员临终前发誓:后代若还有一个子孙,一定会使大清灭亡! “孙家血染高阳,冤魂百年不散。”当地百姓传言道。公元1638年冬,满清铁骑攻破河北高阳城,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率全家老小47口壮烈殉国。 孙承宗是明末著名军事战略家,曾担任天启皇帝的老师。在他主持构筑的关宁锦防线成功阻挡清军进攻多年后,1638年冬,清军多尔衮部队迂回山海关直取高阳。当时已致仕在家的孙承宗虽年逾古稀,仍以76岁高龄率领全城军民奋起抵抗。 在高阳城沦陷之际,孙承宗本人泰然自若地在家中正襟危坐,选择以自缢的方式慷慨赴死。清军将领钦佩其忠贞不屈的品格,特准其保留全尸。这场悲壮的高阳保卫战,充分展现了明末士人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历史的轨迹往往充满令人惊叹的巧合。两个多世纪后,在清王朝日渐衰落的历史进程中,确实可见孙承宗后裔活跃的身影。其第十代孙孙岳不仅投身辛亥革命浪潮,还曾在北洋政府出任陆军总长要职。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期间,孙岳奉命带领部队协助溥仪移出紫禁城。这一历史情形与祖先的誓言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深刻共鸣。 关于这段历史,民间还流传着与军阀孙殿英的隐秘关联。1928年夏季,驻守马兰峪的孙部军队突然封锁清东陵区域,对外宣称开展野战训练,实则暗中实施盗掘。 事后孙殿英在非公开场合提及自己系明代兵部尚书孙承宗血脉,将这场震惊中外的盗陵事件解释为“十世之仇,终得雪偿”。尽管现存官方档案中未见孙氏家族谱系的直接记载,但“忠烈后人掘清陵”的民间叙事已在华北地区口耳相传数十年。 孙承宗留下的精神遗产影响深远。他倡导的军事策略以及修筑的城墙,都造福了后世子孙。他所培养重用的袁崇焕等将领,成为明末对抗清军的关键力量。这些军事理论与实践成果,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段历史给予后人深刻的启示。它昭示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竭忠报国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我们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承诺。 信息来源: 中华网历史专栏|《崇祯帝誉其为“汉则孔明,唐则裴度”,关宁锦防线坚守二十年》 民国人物传记库|《1924年北京政变细节见民国档案,孙岳任京畿警备副司令》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公元1638年,满清军队杀死了明朝一品大员家中47口,这位一品大员临终前发誓:后
南风意史册
2025-09-11 18:44:0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