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港口费上“打起来了!”特朗普政府搞了个狠招,要给中国船只收“过路费”,而且越收越贵:刚开始是中国船企的船,每吨货进美国港口得交50美元,到2028年还得涨到140美元;连中国造的集装箱船,哪怕不是中国公司运营,每趟也得交120到250美元,这招看着像“精准打击”,结果中国直接甩出三招,把特朗普的“算盘”砸得稀碎。 一场席卷全球海运业的风暴,在今年4月由美国点燃,华盛顿挥舞起了一根经济大棒,宣布对所有中国船企运营的船只征收一笔高昂的“过路费”。 美国的意图非常直接,就是想用钱把中国船只挤出市场。 新政策规定每吨货物先收50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一路涨到2028年的140美元。 哪怕是悬挂着别国旗帜,只要是中国制造的集装箱船,每次靠港都得额外掏一笔120到250美元的费用。 这笔账算下来有多吓人?一艘18万吨级的散货船,在美国港口停靠一次,就可能要交出150万美元。 相当于这艘船辛苦跑半年的利润,一下子就蒸发了。 市场的反应立竿见影,中国造船业感受到了寒意。 今年中国船厂接到的新订单量断崖式下跌了68%,在全球订单中的占比也从去年压倒性的75%滑落至56%。 那些曾经习惯在中国下单的国际船东,比如希腊和日本的巨头们,开始重新计算成本,纷纷把订单转向了其他国家。 这股寒气迅速传递到了产业链的每个角落,江苏南通一家为船舶提供电缆的工厂,订单量骤降,开工率从过去的90%直接掉到了一半,裁员成了无奈之选。 上游的钢铁厂也叫苦不迭,用于造船的厚钢板堆积如山,需求同比下滑了12%。 过去中国造船业赖以取胜的法宝,是那15%到20%的成本优势,如今这个优势在美国的高额港口费面前,被大大削弱了。 面对这记重拳,中国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迅速打出了一套灵活的组合拳。 政策出台才一个月,中资船企就果断砍掉了六条从亚洲开往美国西海岸的航线,并将大约30%的运力调头,转向了欧洲、拉美和中东市场。 一种被称为“换船转运”的新玩法应运而生。 中国船只不再直奔美国,而是先把货物运到墨西哥、牙买加这些中转港卸下,再由非中资公司的船只接力运往美国。 这样一来既巧妙地规避了高额费用,也让那些等着卸货的美国港口变得冷冷清清,码头工人们无事可做。 同时中国开始加速在全球构建自己的物流网络,在拉美、非洲等地建设新港口的计划被提上快车道。 中国还积极与东盟、中东国家深化合作,比如扩建马来西亚的皇京港和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目标就是减少对美国港口的依赖。 9月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从美国进口的G.654.E光纤加征最高78.2%的关税。 这种光纤是建设5G基站和数据中心的核心材料,全球的产能主要掌握在康宁等美国企业手中。 但关键在于中国早已攻克了这项技术并实现了自主生产,根本不怕断供。 这下轮到美国企业头疼了,要么涨价丢掉中国市场,要么降价亏本硬撑。 压力之下,技术创新成了中国造船业的突围之路。 江南造船厂埋头研发,推出了采用氨燃料的绿色动力船,排放接近于零。 凭借这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他们一口气拿下了挪威20艘新船的订单,合同总额高达30亿美元。 中国造船业正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向高端市场进军。 隔岸观火的韩国船厂则抓住时机,迅速调整策略。 现代重工加大了对LNG船和大型集装箱船的产能投入,并将交船周期压缩到18个月,比中国船厂还要快上4个月。 一时间韩国船厂订单暴增,但随之而来的是报价上涨了8%,交船时间也开始拉长。 此时全球的船东们又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中国船厂的性价比。 他们发现绕开中国似乎成本更高,而美国本土的造船业呢? 特朗普重振产业的计划并未奏效,船厂设备老旧,工人短缺,造出的最大集装箱船容量仅有3600标箱,和中国的2.4万标箱巨轮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场围绕港口费的博弈,本质上是全球化新时代规则制定权的争夺。 美国试图用老办法“卡脖子”,却发现世界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中国通过RCEP、“一带一路”等布局,联合欧洲、东南亚国家建立“新航线联盟”,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新的选项。 谁的贸易路线更宽、更方便、更省钱,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 事实证明美国每出一招“损招”,中国总能找到更灵活的应对之策,反而可能让美国自身承受物价上涨和供应链不稳的苦果。 特朗普的算盘并未完全得手,中国正在将美国试图设置的“独木桥”,变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 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国基金报 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建造船只加征“港口费”,中方回应
中美昨晚发生了什么?几小时内连打两个电话,是特朗普上台后第一次。罕见!短短几个小
【10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