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晚年曾回忆:“结婚当天,徐志摩主动和我圆房了,在英国时, 他白天不同我讲一句话,但晚上他仍然和我行夫妻之事,可是我怀孕,他却让我打胎……”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江苏宝山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 兄长们在政商两界都有地位,因此她不用缠足,还能随着兄长读书识字。 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为了与徐志摩“八字相合”,母亲甚至硬把她的生肖从鼠改成狗。 这样的安排,昭示着这桩婚事自始至终都不由她掌握。 1915年,15岁的张幼仪和与18岁的徐志摩成婚。 婚后,丈夫很快外出求学,留她在家照顾公婆。 三年后生下长子,徐志摩只寄回一封贺信,从未返家。 她仍旧尽心尽责,维持一个“徐太太”应有的体面。 直到1920年,她抱着最后的希望,赴英国投奔丈夫,却迎来冰冷的现实。 白天,他假装她不存在,夜里,他仍旧要求夫妻之事。 她在孤冷中再次怀孕,而当时徐志摩正追求林徽因,于是冷酷地逼她堕胎。 她没有屈服,但也清楚这段婚姻走到了尽头。 1922年,她在柏林生下次子,刚从产房出来,迎接她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 就这样,她成为中国第一位经历西式离婚的女性。 婚姻的破裂本可以让她彻底崩溃,但她选择了另一条路。 在柏林,张幼仪开始学习幼教,努力谋生。 1925年,次子夭折,她哭干了眼泪,却没有停下脚步。 回国后,她投身社会,开办服装公司,还进入银行管理层,把一家亏损的银行拉回正轨。 她学会用德文教书,把自己活成别人眼中“靠自己站立的女人”。 反观徐志摩,离婚后迎娶了陆小曼,婚礼轰动一时,但此后的日子却是一地鸡毛。 陆小曼奢华,徐志摩入不敷出,奔走在经济困境中,最终在1931年的一次飞机失事中英年早逝。 令人唏嘘的是,张幼仪不仅操办了前夫的丧事,还在此后多年里接济陆小曼,帮她度过困境。 这样的胸襟,多少人比得上? 晚年的张幼仪远走美国,与再婚丈夫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1989年,她带着一生的故事安静离世。 有人问她,如果没有那场离婚,她会怎样? 她说:“也许我永远都找不到自己。” 她的人生是旧式婚姻和新式女性的交界。 最初,她只是个温顺的新娘,被迫接受别人安排的命运。 最终,她却活成一个能经营企业、能独立教书的现代女性。 徐志摩留下的是华丽的诗句,而张幼仪留下的,是一个女人在绝境中重塑自我的样本。 她证明了,婚姻不是人生的唯一定义。 即便起点是一段不被珍惜的关系,也能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 张幼仪的一生告诉我们: 女人可以是别人的妻子、母亲,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成为自己。
特批享元帅待遇的开国将军,同时拥2位合法妻子,资历比朱德还老1955年9月27
【7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