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将在菲启动无人机生产 外交部表态。乌敢在菲生产无人机,中国就可以在俄生产反无人机设备。 乌克兰的算盘并不难猜。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其经济长期依赖外部输血。2025年,美国政府因国内政治分歧削减对乌援助,欧盟则因能源危机和制造业外迁自顾不暇。 乌克兰急需开辟新的军售市场缓解财政压力,而菲律宾恰逢其时抛出橄榄枝。马尼拉方面不仅承诺采购无人机,还主动提供南海巡逻需求作为技术适配场景——乌克兰在黑海用无人艇击沉俄军登陆舰的战术,被菲方视为对抗中国海警船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这种军事技术转移的隐患早已显现。2024年,菲律宾曾接收乌克兰提供的“海宝贝”无人自杀艇,该装备采用玻璃钢船体与聚能战斗部,专为攻击千吨级舰艇设计。 尽管菲方强调“仅用于反恐”,但其部署位置距黄岩岛仅120海里,战略意图不言自明。此次乌菲合作升级,意味着菲律宾将获得从零部件生产到战术培训的完整产业链,南海方向的无人机威胁可能从“偶发骚扰”升级为“体系化对抗”。 面对这种动态,中国的应对早已埋下伏笔。2025年5月,俄军电报频道流传一段视频:部署在顿巴斯前线的“寂静猎人3000”激光炮连续击落两架乌军PD-1无人机。 这款由中国保利科技研发的设备,采用30千瓦光纤激光器,单次发射成本不足1美元,却能在1500米距离烧穿5厘米钢板。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作战模式——通过光电传感器自动追踪目标,从锁定到击落仅需2秒,彻底改变了传统防空系统“发现即拦截”的被动局面。 地缘博弈的深层逻辑更值得玩味。乌克兰选择菲律宾作为技术输出地,本质是将南海问题作为向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2025年8月,泽连斯基在基辅会见美国防长时,特意展示乌菲合作协议草案,暗示“可通过牵制中国换取更多援助”。 但这种算计忽视了一个关键变量: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也是反无人机技术的领跑者。从珠海航展展出的LW-60型60千瓦激光武器,到出口中东的“神农盾”系统,中国已形成覆盖低空到超低空的完整防御体系。 南海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外部技术输入能维系的。2025年9月,中国南部战区公布一组数据:过去半年,海空力量在南海识别查证外军舰机2800余架次,其中90%为美军侦察机与无人机。 这种常态化巡逻背后,是歼-20隐形战机与055型驱逐舰构建的立体防控网。菲律宾若执意引入乌克兰的“战争经验”,最终只会发现:南海不是黑海,这里的每一寸海域都处于中国战略投射范围内。 从激光炮的实战应用到南海的体系化防控,中国用行动诠释着“以技术护和平”的逻辑。当乌克兰在菲律宾播撒军事对抗的种子时,中国早已在周边布下技术反制的网——这不是简单的“来而不往”,而是对地区稳定底线的坚定守护。
“以色列都这么干了,俄罗斯也尝试一下“炸了北约又怎么样?”就在以色列空军出动15
【52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