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一种形式,出现在前单位。这次慕尼黑车展,我最大的感受是,中欧双方都在尝试以自

然哲陈 2025-09-09 21:20:10

换了一种形式,出现在前单位。

这次慕尼黑车展,我最大的感受是,中欧双方都在尝试以自己的方式了解对方。

我和几个英国朋友一起逛展,其中包括我曾经在考文垂的老师Steve Cropley,老爷子70多岁了,当了几十年的汽车杂志主编,现在仍在以脚步和笔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丈量汽车世界。

他们有的,是对汽车市场和技术发展的经验和理解,但如潮水般涌来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因此在出海这方面,加强双方的沟通,在消除隔阂的同时求同存异是很有必要的。

当年Cropley老师教会了我做车媒的素养,现在就由我们,以最适合的方式,一起拉近中国车迷和欧洲车迷的距离。

我们聊到长安以前是枪炮局,有很悠久的历史,聊到问界的AITO的英文是什么意思,聊到东风为什么会叫东风,小鹏为什么会叫小鹏,零跑的组成是什么,小米为什么品牌没来但大家都在讨论它…当大部分人都过于理性的从资本和市场的角度看待中国车出海时,或许需要另一股感性的力量,真正从“人”和“车”的角度帮助欧洲人了解中国车。

当我看到老师写着:

This information comes one of many nice, open-faced, young Chinese brand ambassadors who intercept me as I wander past. They all seem keen to talk and happy to be at Europe’s greatest motor show. Not one, as far as I can judge, is interested in the overthrow of Western civilisation…(这些信息来自我路过时遇到的众多年轻的中国品牌宣传员之一——他们热情地上前与我交谈。他们看起来都很乐意交流,也很高兴能出现在欧洲最盛大的车展上。据我判断,他们中没有一个对“推翻西方文明”之类的事感兴趣……)

我们现场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向更多人分享中国品牌、产品和技术。

慕尼黑车展,许多本土企业和媒体严阵以待,如战争般等待着中国人的到来,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看到活化石一样的Cropley老师写出如此温暖的语句。

我感到这条路我得继续坚持走下去。

0 阅读:0
然哲陈

然哲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