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个想法:乒乓球三大赛的团体比拼,能不能硬性规定一个团队里包含某几种打法的选手? 比如,要有一名削球手、一名直拍快攻型选手、一名横拍快攻结合弧圈选手等等,至于胶皮,则可以由选手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自主选择,这样,就可以产生多种组合了。 这对于保护乒乓球打法的多样性、提升比赛的偶然性,让赛场上百花齐放,以及促使教练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不同打法之间的克制之道,从而更加科学地排兵布阵,体现团队智慧,展现乒乓球的魅力,或许是有好处的。 毕竟现在乒乓球的打法已经严重趋同,已经引起观众比较强烈的审美疲劳,选手一上来都是快攻结合弧圈打法,都是首拍搓球,次拍拧拉,第三拍便开始对轰,就看谁拉得够狠,拉得够稳。 去年朝鲜金琴英一鸣惊人,最近日本的削球手桥本帆乃香、佐藤瞳等表现亮眼,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另外,法国的勒布伦也凭借直拍横打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只是这些特殊、小众的打法,登顶都难,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练。 这里存在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乒乓球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先进的境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往某个先进的方向走,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同质化,如果规定队中一定要存在相对“落后”的打法,教练会不会牺牲这些打法小众的球员去拼对方的主力?这样反而会影响观赏性,同时也有碍公平。 或许,只能通过改变器材、完善规则和积分激励机制来扶持小众打法的运动员,强行规定,是不是真的行不通? 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静候各位高论!
乒乓球比赛的“数板”规则,简直是窒息操作!陈幸同对韩莹的削球大战,硬生生被裁判用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