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视台讨论咱们阅兵,主持人一脸认真地问:“有没有可能,是把半成品拉出来凑数?

一叶知大事 2025-09-09 10:41:01

日本电视台讨论咱们阅兵,主持人一脸认真地问:“有没有可能,是把半成品拉出来凑数?”   主持人竹俣红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是日本将棋界的天才少女,习惯了在棋盘上计算得失,或许在她看来,展示的武器若不够成熟,便像未完成的棋局,少了几分说服力。   但她身边的两位嘉宾,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小原凡司坐在右侧,这位曾驾驶海上自卫队直升机的军事专家,指尖在桌上轻轻点了点。   他研究中国军事多年,2019年就曾撰文分析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对东风导弹家族的演进了如指掌。   “能拉出来阅兵的,都是部队里拆箱就能用的家伙。”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生产线连轴转,说明书早印好了,哪有半成品的道理?”   左侧的小泉悠点头附和。   这位研究俄罗斯地缘政治的学者,总爱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问题。   他补充道,中国的武器展示,从来不是PPT上的概念,就像这次出现的电子对抗装备,从侦查到压制全链条覆盖,分明是经过实战化检验的成熟体系。   镜头切回阅兵现场,歼-20S双座机呼啸而过。   驾驶舱里,前座飞行员专注于操控,后座的指挥官则通过数据链调度编队——这样的协同模式,绝非实验室里的半成品能实现。   地面上,100坦克与伴随的无人战车协同推进,车载无人机升空侦查,整个作战单元像精密的钟表般运转,每一个零件都透着“已列装”的沉稳。   海上装备的展示更具冲击力。   被称为“光之利刃”的舰载激光武器,在演示中精准击毁来袭无人机,光斑划过海面的瞬间,仿佛在宣告新的海战规则。   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则以另一种方式彰显实力,射程超1000公里,速度突破6马赫,这样的参数背后,是无数次试射打磨出的可靠性。   有日本军事爱好者翻出几年前的资料对比,发现中国同类导弹的射程五年内提升了近一倍,这样的进步速度,哪是“半成品”能解释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装备背后的体系。   预警机在空中织就信息网,电子对抗车在地面构筑防护盾,甚至连后勤保障车都搭载了快速热食制作系统——从“眼睛”到“拳头”,从“大脑”到“供血”,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小原凡司在节目里坦言,当今世界,能把这些环节都做到顶尖水准,且能与美国掰手腕的,只有中国。   竹俣红后来在节目里追问,为什么日本民众会有“半成品”的疑虑?   小泉悠的回答耐人寻味:或许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军事发展的速度太快,快到让人来不及更新认知。   就像曾经,日本的F-15战机是亚洲标杆,而现在,中国的歼-35舰载机已能与美国最先进的舰载机同台竞技,这种跨越,难免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其实,这样的疑虑并非第一次出现。   但每次阅兵,都是一次清晰的回应。   那些驶过广场的装备,飞过天空的战机,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在说:这些守护家园的力量,早已准备就绪。   就像老农晒谷,不是为了显摆收成,而是告诉邻里,今年的粮仓够满,过冬不愁。   节目快结束时,小原凡司望着屏幕里整齐列队的受阅部队,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判断武器是不是半成品,看列装速度就知道了。中国每年列装的新型装备数量,足以说明一切。”   演播室的灯光渐暗,竹俣红合上手中的稿件。   或许她终于明白,那些在阅兵中亮相的武器,早已不是图纸上的线条,而是无数军工人员用智慧和汗水浇铸的钢铁长城。   而那句“是不是半成品”的疑问,终究会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轻轻吹散在风里。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726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