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战士刘厥兰奉命炸日军碉堡,却放错了炸药包位置,没按计划炸塌碉堡。可谁也没想到,这一 “失误”,竟意外改变了战斗走向,还催生了全新战术。 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 日军在占领区拼命修建碉堡,想靠这种工事巩固统治、阻挡抗日力量。在鲁中山区,日军修的碉堡密密麻麻,把八路军的行动路线全堵住了,还切断了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对八路军威胁极大。 山东纵队 4 支队 2 团副团长王凤麟,接到了一项紧急又艰巨的任务 —— 拔掉泰安徐家楼据点的日军碉堡。 这个碉堡像一颗钉子,死死钉在根据地的交通线上。不把它拔掉,根据地的粮道、补给线都会被彻底切断,后果根本不敢设想。 王凤麟心里清楚任务有多难。他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爆破专业毕业的,对碉堡构造、爆破原理十分清楚。 徐家楼的碉堡是三层混凝土结构,墙体厚实,里面还夹着三十厘米厚的碎石层。这种结构能大幅削弱炮弹的冲击波,普通爆破方法根本伤不了它。 琢磨了一阵,王凤麟把目光落到了刘厥兰身上。 刘厥兰是矿工家庭出身,父亲是矿工,他从小跟着父亲在井下干活,早就懂些爆破知识。1937 年日军占领山东,刘厥兰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参加了八路军。 后来,他跟着王凤麟学习爆破技术,短短几年就成了优秀的爆破手,判断炸药威力特别准,还练出了 “听声辨位” 的本事。 王凤麟找到刘厥兰,郑重交代任务:“小刘,这次任务很重,你得把炸药包准确放在碉堡地基上,那儿是最薄弱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炸塌碉堡。” 刘厥兰坚定点头:“副团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行动当晚,刘厥兰抱着二十斤重的炸药包,借着夜色,小心翼翼地向碉堡摸去。 可就快到碉堡时,日军突然发射照明弹,黑夜一下子变得像白天一样亮。刘厥兰没地方躲,赶紧跳进旁边结了冰的排水沟。刺骨的冰水瞬间浸透棉衣,他冻得浑身发抖,却咬着牙硬扛着。 两小时后,照明弹熄灭了。 刘厥兰拖着冻僵的身体,继续向碉堡挪动。好不容易爬到碉堡围墙下,他的手指早就冻得弯都弯不了。这时候,他摸错了地方 —— 没找到碉堡地基的青石板,只摸到了围墙拐角的缝隙。 时间不等人,根本容不得多思考。 刘厥兰心一横:“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咬着牙把炸药包塞进缝隙,点燃导火索,赶紧滚到掩体后面。 “轰隆” 一声巨响,爆炸的气浪一下子涌了过来。 刘厥兰本来盼着碉堡能被炸塌,可等硝烟散去,他傻眼了 —— 碉堡还好好地立着,只有围墙被炸出一个三米宽的缺口。 在远处观察的王凤麟,看到这一幕气得火冒三丈,对着刘厥兰吼道:“刘厥兰!你怎么炸的是围墙?” 刘厥兰心里一沉,满是愧疚,觉得自己把任务搞砸了。 可就在这时候,怪事发生了。 碉堡里的枪声突然停了,整个据点安静得吓人。王凤麟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情况不对,果断下令让突击队冲锋。 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碉堡,一路上居然没遇到任何抵抗。 冲进碉堡后,战士们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62 名日伪军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的口鼻出血,有的昏迷不醒,可身上连一个弹孔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凤麟走进碉堡,仔细查看。他蹲下来,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混凝土墙,突然想起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过的声学原理。 原来,碉堡 “外实内空” 的结构,在爆炸冲击波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 “共振腔”。冲击波顺着墙缝钻进碉堡,在封闭空间里形成高频共振,直接把日军的内脏震碎了。 王凤麟一下子明白过来,激动地大喊:“这不是失误!是战术革新!” 他连夜画出冲击波传播示意图,给战士们详细讲解原理:炸药在围墙拐角爆炸后,冲击波会通过碎石层传到碉堡内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里形成驻波共振。 这种 “冲击波爆破法” 不用精确计算地基位置,只要找到结构薄弱点,就能让冲击波在里面 “自我放大”,杀伤敌人。 三个月后茅茨据点战斗,刘厥兰用新战术,八公斤炸药在通风口下引爆,震晕 21 名守军;天桥崮战斗,他又用这办法解决日军掩体。战士们编了顺口溜:“找准缝隙下猛药,不炸墙来炸活人。” 刘厥兰也得了 “壁虎爆破手” 的名。 这战术在鲁中根据地推广后,攻坚战伤亡减四成,狠狠打击了日军气焰。 1942 年马鞍山战斗,王凤麟为掩护战友牺牲,临终前攥着刘厥兰的手说:“爆破不是毁建筑,是毁敌人的意志。” 这句话成了刘厥兰的信条。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