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出来表态了!在上合组织峰会结束之际,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俄罗斯、中国和印度领导人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进行会晤,但该会晤具有作秀性质。 贝森特的理由看似充分:印度是“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理应与美国价值观更为接近。可在会场内外,现实的细节却与他的说法形成了鲜明反差。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刚刚成立之时,6个创始成员国在《上海公报》中写下“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那一年,外界不少声音也认为,这个区域合作机制不过是一次“外交姿态”。 可事实是,24年后的今天,它已扩容至10个正式成员国、14个对话伙伴,连远在东南亚的老挝也主动加入阵营。规模的膨胀背后,是持续不断的合作实践,而非一纸空洞的口号。 此次天津峰会会后发布的24份成果文件不仅涵盖政治、安全,还明确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 更具体的是,成员国承诺将在各地推进100个民生项目,既有关乎农田收成的灌溉系统改造,也有直指能源短板的电网建设。 这些规划被细化到实施层面,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卡什卡达里亚省就将在中方企业支持下建设一座中型水电站,预计惠及上百万居民。若仅以“作秀”来解释这一切,恐怕难以服众。 事实上,美国的不安更多来自上合组织愈发坚实的“经济肌肉”。 2024年前7个月,中国与成员国的进出口额达到2.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显著。其中,农业机械出口上涨47.8%,跨境电商进口增长34%。 这说明合作已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拓展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成员国的投资存量已超过840亿美元,分布在铁路、电力、通信、农业等多个板块。 例如,中吉乌铁路项目就在峰会期间签署了政府间协定,一旦建成,将把中亚货物运往波斯湾的运输距离缩短上千公里,直接改写地区物流格局。 如果把镜头切换到安全层面,故事更具厚度。自2003年以来,上合组织几乎每年都会举行联合反恐军演。 2007年的“和平使命”演习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时,曾有近5000名官兵参与,演练内容包括城市反恐、边境封控与情报共享。 到近年,演习内容已扩展至网络反恐和金融反恐培训。例如,巴基斯坦专家亚希尔·哈比卜·汗指出,上合框架下的网络安全合作使得一些成员国在应对跨境黑客攻击时反应更快、损失更小。 这类“硬核操作”,显然无法用“作秀”来解释。 贝森特之所以反复拿印度说事,其背后是对新德里的拉拢企图。然而,印度的实际选择并未完全向美国靠拢。 过去两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规模屡创新高,而跨境电商平台上,中国制造的手机和家电在印度市场依旧热销。 此次峰会期间,印度还与中亚国家敲定了几项基础设施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公路升级项目。 正如印度学者魏汉都所言,上合为成员国提供了“携手合作的平台”,其务实的特征让印度很难一刀切地站在美国一边。 与之相对照,美国自身的软实力却在走下坡路。《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美国在“国际声誉”和“治理水平”两个维度均出现下降。 而在这一背景下,贝森特急于给上合贴上“作秀”的标签,倒像是一种转移视线的手段。 毕竟,美国在中东的干预常常以动荡告终,而上合组织在中亚通过反恐合作维护了相对稳定,两者的对比显而易见。 值得注意的是,上合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外溢。白俄罗斯已成为第10个正式成员国,老挝加入对话伙伴,东盟秘书长也亲赴峰会探讨合作。 对于一个最初被质疑“功能有限”的区域组织来说,这无疑是强有力的回应。 与其说上海合作组织是“作秀”,不如说它是一种新的秩序尝试。在这个尝试里,5000亿美元的年贸易额、80%以上的本币结算比例,都是成员国以行动投下的真实选票。 再回头看贝森特的指责,就显得格外刺耳。美国仍试图依靠军事同盟与经济制裁维持主导地位,而上合组织却以另一种方式积聚影响力:通过基础设施、能源合作、数字贸易和联合安全演练,逐步把纸上的共识变成落地的项目。 天津峰会只是这一进程中的一环,却足以说明,所谓“作秀”,早已演变成一场持续24年的实践。
美军刚大举压境,一个中方特种平台抵达委内瑞拉水域,五角大楼:这下麻烦大了就在
【15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