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官场里的“说话之道”,总绕不开“拍马屁”三个字,可多数人要么拍得生硬,要么拍

体元说球 2025-09-07 21:34:54

说起官场里的“说话之道”,总绕不开“拍马屁”三个字,可多数人要么拍得生硬,要么拍得油腻,惹人反感。但宋朝有个人,仅凭一句话,就把烦躁的皇帝哄得喜笑颜开,后来还一路做到宰相。他没说半句讨好的空话,也没做任何刻意的举动,却成了“拍马”界公认的高手,这人就是丁谓。 丁谓早年便以才学闻名,科举入仕后,先在地方任职,从大理评事、通判饶州起步,凭借干练的实务能力逐步晋升,历任淮南转运使、两浙转运使等职——这段地方履历,也为他后来的施政埋下了根基。 故事要从宋真宗一次钓鱼说起。那天皇帝兴致勃勃驾临湖边,可鱼竿握了半天,湖面连点涟漪都没有。眼看日头渐高,身边人都大气不敢出——谁都知道,皇帝钓的不是鱼,是消遣的兴致,如今兴致落空,烦躁全写在了脸上。 这时候,要是换做旁人,或许会劝“陛下圣体为重,改日再来”,或许会说“今天鱼儿不通灵性”,可这些话要么显得敷衍,要么更像在揭皇帝“运气差”的短,只会让气氛更僵。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丁谓上前,轻声念了句诗:“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 就是这短短十四个字,瞬间打破了僵局。宋真宗先是一怔,随即哈哈大笑,刚才的烦躁一扫而空。你以为丁谓只是说了句好听的?其实这里面藏着天大的门道——他没提“钓不到鱼”,却把原因悄悄换成了“龙颜太威严,鱼儿都不敢靠近”;没说“您别生气”,却用“畏龙颜”三个字,把皇帝的面子捧得足足的。 没有谄媚的姿态,没有刻意的讨好,甚至连“夸赞”都藏在诗意里,让听的人丝毫没觉得是在“拍马屁”,只觉得自己的尊贵被懂、被认可。这份“润物细无声”的体贴,远比直白的奉承更让人舒服。 后来丁谓能官至宰相,或许不能全归功于这一句诗,但他多年积累的能力与智慧,才是支撑他走得远的关键。在地方时,他曾主持治理江淮水患,修堤坝、疏河道,还鼓励垦荒劝耕,让当地农业渐渐恢复生机;任三司使(北宋最高财政长官)时,他梳理混乱的财政账目,规范赋税征收,还优化漕运路线,把江南的粮食、物资高效运往汴京,大大缓解了国库压力;最经典的是皇宫失火后,他以“一举三得”之策主持重建——先挖街为沟引水运建材,完工后用建筑垃圾填沟复路,既省成本又提效率,成了古代工程管理的典范。 可遗憾的是,丁谓的政治生涯后期,却因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如陷害寇准),被列入“北宋五鬼”,个人品行与政治手段的争议,让他的功绩常被后世诟病。但不可否认,无论是那两句化解尴尬的诗,还是“一举三得”的工程智慧,都藏着他对人心、对实务的深刻洞察——只是这份洞察,最终一半成了政绩,一半成了争议。 记得已故国学大家曾仕强老先生说过,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在于让人丝毫不觉得是在拍马屁,但又把马屁氛围营造得恰到好处,丁谓可真算是此道高手了。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0 阅读:1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