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在诛杀吕氏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右丞相。一天,周勃在家中大摆宴席,众人纷纷道贺,有一小吏却张嘴说:“我来给你奔丧。” 公元前179年,在长安绛侯府的一场夜宴,右丞相周勃的一声“我来给你奔丧”的预言,竟成了他政治生命终结的谶语。 绛侯周勃,这位沛县走出的开国元勋,一生功业彪炳史册。 早年,他追随高祖刘邦,披坚执锐,南征北战,以军功封侯。 高祖临终前曾对吕后言及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语既是对他忠诚的肯定,也暗含对他性格的洞察。 刘邦驾崩后,吕后临朝称制,大肆分封诸吕,打压刘氏宗亲与开国功臣。 周勃虽位至太尉,手握兵符,却也只能在吕氏手下隐忍蛰伏。 吕后病逝,吕氏一族蠢蠢欲动,意图彻底倾覆刘氏江山。 值此危难之际,周勃与丞相陈平摒弃前嫌,联手发动“诛诸吕”之变。 他亲率北军将士,血洗未央宫,格杀吕产、吕禄等权臣,以雷霆手段肃清吕氏余党,为汉室拨乱反正立下不世之功。 随后,他与群臣共迎代王刘恒入主长安,是为汉文帝。 文帝登基,感念周勃再造社稷之功,封他为右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赏赐黄金五千斤,食邑万户,一时位极人臣。 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周勃的权势在诛吕后达到顶峰,却也埋下了祸根。 他执掌北军虎符,控制长安卫戍,又身居丞相高位,权倾朝野。 朝野间开始流传“绛侯功高震主”、“恐有不臣之心”的流言蜚语。 年轻的汉文帝刘恒,虽表面谦和仁厚,实则心思缜密,深谙帝王之术。 他初登大宝,根基未稳,对这位手握重兵、威望极高的开国元勋,内心深处充满了猜忌与不安。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功勋卓著有时反成催命符。 文帝的猜忌,很快化作了试探与压力。 他赐予周勃高祖刘邦遗留的金错刀,此刀象征“非功不侯”的盟誓,本是至高荣誉,但在敏感时刻,却如同悬在周勃头顶的利剑。 周勃虽出身行伍,性情质朴,却也并非看不出来。 他感到气氛不对,却不知风暴将从何处袭来。 而风暴的中心,正是那场改变周勃命运的夜宴。 公元前179年,在绛侯府邸宴席铺陈,宾客云集。 编钟悠扬,烤肉的香气弥漫厅堂。 然而,主位上的周勃却心情不宁。 席间,一名身着灰袍、腰悬廷尉府铜牌的小吏,在众人推杯换盏之际,突然发声直言“此宴如同“奔丧”!”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更令周勃胆寒的是,小吏紧接着以廷尉府的名义,质问他关于河东郡戍卒私自调动的隐秘之事,甚至案几上还赫然摆放着一卷被视为兵家秘典、极易引人猜忌的《太公兵法》。 刀光剑影,尽藏于温言软语之中。 周勃顿时汗透重衣,恍然惊觉,这场盛宴实为鸿门宴,是文帝精心布下的棋局,意在逼他交权。 昔日亲密盟友陈平的“称病”缺席,此刻也显得另有深意。 宴席未散,廷尉府的缇骑已至府门。 周勃被投入长安大狱,成为了阶下囚。 狱吏欺他失势,竟公然索要千金贿赂,周勃为求活命,只得屈辱应允,才换来一碗稀粥果腹。 身陷囹圄,饱尝世态炎凉,他才体会到“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悲凉。 绝望之际,他想到了与皇室唯一的纽带,长子所娶的文帝公主。 然而公主薄情,此路不通。 最终,是昔日的一份善举救了他。 他曾将文帝赏赐的部分财物转赠给薄太后的亲弟薄昭。 薄昭感念旧情,向薄太后求援。 薄太后深明大义,听闻周勃下狱,在未央宫摘下头巾掷地,斥责文帝。 “绛侯当年诛诸吕,手握重兵时未反,如今安居小县,岂有反意?” 文帝素以孝道著称,迫于母后压力,只得下诏释放周勃。 出狱后的周勃,跪拜于薄太后宫前,叩首谢恩。 劫后余生,他彻底看透了权力的虚妄与君心的难测。 回到绛侯府,他深知如今的北军虎符与丞相印绶已成催命符,不可再留。 不久,周勃毅然上书文帝,自请辞去一切官职,归隐封地。 文帝顺水推舟,准他归隐,并赐予黄金百斤、田地千亩以示安抚。 然而,经历了生死劫难的周勃,早已视富贵如浮云。 他未取分文,仅携一柄旧时耕田的犁铧,走向了终南山下的田园。 那一刻,叱咤风云的将军、权倾朝野的丞相,重新变回了沛县田垄间的农夫。 他最终以布衣之身,在终南山麓的清风明月间,为波澜壮阔又危机四伏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周勃的归隐,是汉初政治格局的重大转折点。 他主动交出兵权,标志着功臣集团主导朝政的时代落幕,皇权得以真正集中。 文帝自此得以放手削藩,推行新政,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奠定根基。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慨叹:“勃免相归国,文帝乃安,”一语道破其中玄机。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国学成语番外篇(48)西汉三朝元老周勃:待罪请室 始知狱吏之贵)
韩信死后,萧何因立有大功,被刘邦封为相国,赏赐500名侍卫,朝臣纷纷前来祝贺,唯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