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八路军副团长王凤麟惨遭遭出卖,被日敌军包围,打到最后,他只剩一颗子弹时。这时,他思考着:到底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头目? 王凤麟这个名字在黑龙江牡丹江一带流传甚广。 他的枪法可不是练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 小时候家境贫苦,他跟着父亲进山打猎,冬天零下三十多度,猎枪一背就是一天。 人饿得前胸贴后背,可眼睛必须死死盯住猎物,哪怕一声轻响,就会打草惊蛇。 就这样,王凤麟磨练出了百步穿杨的本领。 后来“九一八”爆发,义无反顾加入抗联,又远赴莫斯科学军事。 学成归国后直接进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从猎人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真正让人记住他的,是那次血淋淋的截肢。 1941年,他右腿中弹感染,条件简陋,没麻药,医生只能硬生生锯掉。 他疼到昏死过去好几回,可醒来第一句话却是:“给我留一块木头。” 战友们还以为他胡话,结果他真用枣木磨出一条假腿。 白天练走路,晚上举枪练瞄准。 几个月后,这个独腿汉子不仅能在山路上稳稳走,还能翻身上马带队出击。 于是,敌人背后流传起一个绰号,就是独腿神枪手。 日伪悬赏捉他,可没人愿意轻易接这活儿。 1942年秋,形势更紧,日军倾巢而出,鲁中根据地危在旦夕。 主力部队决定外撤,可王凤麟知道自己行动慢,不愿拖累大部队,执意留下来。 他选中了马鞍山,这里三面悬崖,只一条小路通顶。 他说:“我守在这,能挡一天是一天,够兄弟们转移。” 六个战士跟着他,还有二十来个来不及撤走的百姓,自发扛起石块、送水送饭。 三十多人,拼凑出一支临时守军。 敌人一来就是千人规模,火力如雨。 第一天,尸体堆在山脚,日军只能退去。 第二天,他们卷土重来,情况急转直下。 就在子弹快打光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山下飘来:“王凤麟!别负隅顽抗了,跟我下去当司令,比你在八路军混强多了!” 那声音带着刺耳的得意,是叛徒谭继生。 他换上伪军制服,站在日军阵前,活像条摇尾乞怜的狗。 王凤麟气得手抖,差点一枪崩了他。 可就在这一瞬间,他瞥见另一个身影,那个日军大佐,正举着望远镜指挥,腰间军刀闪着寒光。 他心里猛地一沉:这颗子弹要是真打在叛徒身上,只能解恨,换不来胜算;可要是打在指挥官头上,或许能拖住这场疯狂的进攻。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把枪口从叛徒的脑袋上移开,稳稳锁定敌军指挥。 随着一声枪响,大佐直挺挺倒下,军刀掉在泥地里。 这一枪,像是点燃了敌军的疯劲。 日军丧失指挥,乱成一锅粥,可转瞬就爆发出更癫狂的进攻。 他们用火炮、机枪把山顶翻了个底朝天。 王凤麟最终中弹倒下,血流满身,但目光依旧盯着山下的敌阵。 到了傍晚,山上的三十多人几乎全数牺牲,只有三人趁着夜色突围。 可他们的坚持,为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鲁中根据地的主力成功转移。 今天回望,那一枪不仅仅是狙杀了一个日军大佐,更是把一个民族的气节和抉择刻进了历史。 面对背叛与屠刀,王凤麟没有选择私仇,而是用最后一颗子弹换来了战局的转机。 很多年后,人们提起王凤麟,记住的不是他缺失的那条腿,而是他心里那份冷静与坚毅。 哪怕只剩一颗子弹,也要把它打在最该打的地方。 这,就是抗战中最硬的骨头。
1942年11月,八路军副团长王凤麟惨遭遭出卖,被日敌军包围,打到最后,他只剩一
历史不陌生
2025-09-05 16:22:08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