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终于决定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寝,谁料,棺材打开没多久,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慢慢变黑,一些珍贵的丝绸也化为灰烬,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1955年10月,郭沫若等联名向国务院递交报告,请求发掘明长陵,得到批准。因为长陵太大,勘察慢,转到定陵。发掘从1956年5月破土,到1958年完成,涉及数百工人和专家。起初目标是找永乐大典副本,但长陵入口难找,尝试献陵也失败,最后选定陵,因为石碑标记清楚。 定陵建于万历十二年到十八年,耗银800万两,神宗28岁时建成,闲置30年才用。陵墓是地下宫殿,用青白石砌拱券,高两层楼,长80多米。发掘时先炸开金刚墙,进入通道,前殿中殿后殿金砖铺地,汉白玉墙。后殿三口金丝楠木棺材,打开后遗骸暴露。 棺材开启,万历皇帝龙袍黄色绸缎接触空气,从黄变褐再黑,纤维松散碎成灰。皇后丝绸衣物卷曲褪色成粉末。陪葬丝绸卷轴表面起泡,颜色黯淡,一触碎成黑灰。木俑漆层剥落成炭黑块。现场三百多件丝织品毁损大半,金银玉器瓷器耐氧化,未受影响。 出土文物三千多件,金丝翼善冠用五百多克金丝编,凤冠镶红蓝宝石百多颗,珍珠五千余粒。这些宝贝锁进库房,没技术保养,不敢展览。棺材后来抬出扔掉,换水泥台子。定陵成唯一官方发掘帝陵,却因损坏严重成教训。 发掘后,国家总结经验,1960年发文规定,除抢救外禁止主动开挖帝王墓。考古规程强调保护优先,此后无类似项目。定陵文物存库,丝绸进一步腐烂,1959年建博物馆用复制品展示,原件锁起。 2003年用进口设备修复残件,花四千万。十三陵入口立牌,标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这原则用定陵教训换来。吴晗1969年逝世,郭沫若1978年去世,两人推动发掘本想解历史谜团,却导致文物损失。 定陵事件提醒大家,考古不是挖宝,技术不成熟就别动古墓。早年专家急于求成,没真空保护恒温恒湿,东西一见空气就坏。现在科技进步,修复才跟上,但损失已成事实。帝王陵地下躺着,等有金刚钻再揽瓷器活。
乾隆和弘昼监考,过了饭点考生们还没写完,弘昼就让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同意。不料,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