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这时,一个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李克农打开

韫晓生 2025-08-31 16:29:25

[中国赞]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这时,一个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李克农打开一看,脸色大变:“快通知白崇禧,有人要刺杀他!”   (信源:百度百科——李克农)   1937年夏,酷热的南京城暗流涌动。一枚被汗水浸透、揉得发软的纸团,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完成了它改变历史的第一次传递。   这枚纸团本身微不足道,却是一份致命的警告,更是一条无形的锁链,扣住了一位孤勇的爱国者、一个精密的红色情报网和一位手握重兵的国民党将领。它的旅程,揭开了一段超越阵营、关乎国运的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   这份决定性情报的诞生,并非源于组织严密的谍报系统,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被遗忘的老兵,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爱国本能。   这个人叫覃瑞义,一位曾追随邓小平参加广西起义的红军老兵。与组织失联后,他隐姓埋名,化身为南京城酒楼里一个叫“老覃”的杂工,或是在街头巷尾贩卖草帽的老汉。   正是在这种鱼龙混杂的环境中,覃瑞义利用身份的掩护,在为日本人上菜时,从他们的只言片语和凶恶神情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刺向抗战心脏的阴谋——暗杀白崇禧。尽管白崇禧是国民党将领,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覃瑞义清楚地知道这位南京防务顶梁柱的分量。   他毅然决定报信,将潦草写下的警告塞进纸团。纸上没有落款,因为这封信从递出的那一刻起,就浸透了一位老兵必死的决心。   他后来的命运也印证了这份决绝:当组织找到他并提出转移时,他选择留下,并最终于1940年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至死未吐露一字。   生的希望,始于李克农弯腰系鞋带的那个瞬间。这位中共情报负责人表面上是闲逛的军需主任,内心却时刻紧绷。当纸团不偏不倚地砸在他的鞋面时,他没有丝毫慌乱,而是以一个自然的动作将其收入掌心,展现了顶尖情报人员的沉着冷静。   然而,如何处理这份来源不明的“野情报”,才是真正的考验。直接通报国民党,无异于将报信人和情报本身置于中统、军统内部奸细的刀口之下。李克农的思考彰显了当时国共合作表面下的猜忌与凶险。   他果断启动了最隐蔽的方案:启用潜伏在白崇禧身边的“王牌”——机要秘书谢和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这份情报被加密并用蜡封存,踏上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路线:从南京出发,绕道上海,再转武汉,最后才被秘密送回南京的白府。   而这个决定不仅仅是将情报传递到白崇禧的前面,让他避开了这次刺杀,更展现了在民族遇到危难之时,谁都不会袖手旁观。而这也如蝴蝶振翅改变了很多。   这条精心设计的路线,不仅规避了重重监控,也反衬出中共地下网络在危局中精密高效的运作能力。三天后,“警已通达”四个字的回信,才让这位三天未眠的情报负责人长舒一口气。   情报的最终价值,在于被采纳和正确使用。当谢和赓将这份致命警告包装成一份“反谍建议”呈交给白崇禧时,一场精彩的反杀大戏拉开了序幕。基于对这位同乡兼得力秘书的长期信任,白崇禧这位沙场老将没有丝毫怀疑,立刻采取了行动。   他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公开演讲取消,重要会议由他人代劳,日常路线全部变更。最绝妙的一招,是他让贴身卫士假扮自己,大张旗鼓地乘坐专车招摇过市,而自己则悄悄坐上一辆运菜的卡车,从后门溜走,藏身于净觉寺。   几天后的深夜,当日本特务摸进白府后院时,等待他们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院内灯火瞬间通明,谢和赓带人从四面八方杀出,高喊“抓活的!”。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后,刺客或擒或毙,炸药与毒针成为了他们阴谋败露的铁证。   这次成功的反暗杀,不仅保全了南京防务的支柱,也让白崇禧对谢和赓更加器重,为中共后续获取日军情报网的关键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   然而,直到去世,白崇禧或许都不知道,那个救了他性命的夜晚,其背后真正的策划者,竟是他昔日的对手。一枚纸团,串联起了一次不可能的合作,也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中国人不分党派、共御外侮的无声见证。  

0 阅读:6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