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几十年前,北大荒其实就是块无人问津的苦地。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饭,把大批退伍军人、知青和农民都号召到这里。 他们顶着严寒、忍着饥饿,住地窨子、穿补丁衣服,用最原始的工具和冻土抗争。 靠着这一代代人的死磕硬扛,才把冰冷荒原变成了粮食大仓。全国不少人就是靠这里粮仓的粮食养活的,这点毋庸置疑。 粮食产量上去了,黑土地却开始出现问题。原来一年四季都得生产,加上机器一轰、化肥一撒,好地养成“过劳田”,泥土一年比一年薄,水土流失也越来越明显。 林子没了,野生动物被逼走,农药和化肥污染着河流和小溪。大家一边担心以后还能吃上几碗米饭,一边又不得不面对土地的现实处境。 慢慢的,大家认识到光顾着榨取土地,后代人的生活恐怕会受到影响。不少人之前认为,能多收点粮食就多造福大家,如今才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国家和地方动起了脑筋,把那些不适合再种的地,复原成森林、草原、湿地。说白了,就是让土地歇歇脚,再也不能限死盯着产量冲指标了。 退耕政策一出,不仅让土地喘口气,还盼着未来野生动物能回来,天变蓝、水变清。 政策推行起来并不容易,吐口气不种地,眼前利益就要割舍,但长期来看,少种一年地,多年之后收获可能还更大。 林子渐渐长回来,湿地慢慢扩展,东北虎和丹顶鹤这种稀罕东西又能出现了。 发展生态农业、搞特色种植、甚至让生态旅游带动一波生计,既把地保护好,也没人再被困死在产粮这个死胡同里。 东北这片粮仓走过了从造福全中国,到反思自己,到再起步的过程,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民生态观念成长的真实写照。 “退耕还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选择。不能再让黑土地变薄消失,否则就是真正的断子绝孙。 以往盲目掏空土地的观念已经落伍,“北大荒”的沉痛教训让更多人明白,守住生态底线,反而能赢得更长远的安全。 北大荒的整个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发展路上的一个缩影,当下做出退让,也许是为了未来弯道超车。 这些年的行动其实说得很明白,不是不要粮食了,而是让大自然歇口气,未来才能有更稳当的饭碗。 北大荒从“开荒争产”变成“退耕还林”,不仅是土地上的调整,也是人们脑子里的转弯。谁都不希望看到父辈用命拼下的黑土地,在我们这一代被掏空卖尽。 真正的进步恰恰是敢于正视过去,敢于为下一代种下希望。
外蒙古的年轻人最想逃离的其实不是穷困,而是隔壁的内蒙古。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
【38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