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翁美玲服下安眠药后,又打开了煤气自杀,她去世时,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痕迹。 翁美玲是独生女,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岁的时候父亲突然走了,这事儿对她打击不小,母女俩的生活一下子就紧巴巴的,得靠亲戚帮衬着过日子。十五岁那年,母亲带着她去了英国,先在伦敦附近落脚,后来母亲再婚,搬到剑桥那边。她适应得挺快,在当地女子中学念书,通过考试继续学业,后来还进了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打基础,再转到伦敦中央艺术与设计学院,专攻纺织设计,毕业拿了学士学位。在英国那些年,她谈了个荷兰男朋友,两人挺投缘的,常一起逛校园,聊设计,但母亲不赞成,最后分了手,她那段时间情绪低落,不过也没闹出大事,就这么挺过来了。 1982年夏天,翁美玲揣着英国的学位证书回港探亲,本是短暂的归乡,却被街头巷尾的港姐招募海报勾住了脚——那时的无线正缺新鲜面孔,她看着海报上“寻找香港之美”的字样,咬咬牙报了名。初赛时她穿着自己设计的连衣裙,一口中英夹杂的粤语虽显生涩,却凭着那双亮得像星星的眼睛留住了评委目光,最终拿了第八名,顺带签了无线的艺员合约。 没人想到,这个刚从英国回来的姑娘,会在两年后靠一个角色火遍华语圈。1983年无线筹拍《射雕英雄传》,黄蓉的选角愁坏了导演,试镜的女演员要么太柔,要么太硬。翁美玲听说后主动找上门,试镜时手里攥着个布做的小黄蓉玩偶,模仿书中“蓉儿”的娇俏劲儿念台词,金庸先生在场看了都点头:“这丫头,眼里有黄蓉的魂。” 拍《射雕》的日子苦得很,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凌晨四点就要起来勾脸谱、穿戏服,武打戏不用替身,从假山上摔下来磕破膝盖,抹点药水就接着拍。有次片场赶工,她发烧到39度,还硬撑着演完黄蓉和郭靖重逢的戏,镜头里笑得灿烂,一喊“卡”就晕了过去。也就是这股拼劲,让《射雕》播出后,“翁美玲”三个字成了黄蓉的代名词,街头卖的贴纸、海报,十张有八张是她的脸。 爆红带来的不只是名气,还有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压力。媒体追着她拍,一点小事就能登上报纸头条,连她和汤镇业一起吃碗云吞面,都能被写成“秘恋曝光”。两人1983年因拍《十三妹》相识,汤镇业的温柔曾捂热过她缺爱的心,但随着她越来越红,两人聚少离多,矛盾也越来越多。有次颁奖礼后,他们在后台吵了架,翁美玲哭着问“你到底还爱不爱我”,汤镇业只说了句“你现在这么红,别闹了”,就转身走了。 她其实一直没从童年的缺爱里走出来,父亲早逝、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她把感情当成了救命稻草。1985年5月,两人矛盾彻底爆发,汤镇业去台湾拍戏,翁美玲打了几十通电话都没接通,媒体又爆出汤镇业和其他女星的绯闻。5月13日晚上,她给汤镇业留了张字条,上面写着“Danny(汤镇业英文名),我爱你,但是我太累了”,然后就做了那个让所有人惋惜的决定。 第二天早上,朋友发现不对劲儿撬开门时,屋子里还飘着煤气的味道,她躺在床上,脸上真的没什么痛苦,手里还攥着一张和汤镇业的合影。后来法医鉴定,她服用的安眠药剂量足以致命,打开煤气只是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救回来——这个在镜头前永远笑着的姑娘,在生命最后一刻,连“反悔”的机会都没给自己留。 翁美玲的悲剧,从来不是简单的“为情所困”。那个年代的香港娱乐圈,艺人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公司只看收视率、唱片销量,没人在乎他们的心理状态;她从小养成的敏感性格,让她把外界的压力和感情的不顺都憋在心里,连个能好好说话的人都没有。直到现在,还有人说她“傻”,可谁又知道,在她做出选择的那个晚上,心里藏着多少无人能懂的绝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5年,翁美玲服下安眠药后,又打开了煤气自杀,她去世时,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痕
马如侃
2025-08-30 18:46:56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