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捐的“旧衣服”,运到“非洲”后成什么样了?看完你还会捐吗。 小区里的捐赠箱常见,居民把旧衣服洗干净塞进去,以为能帮到穷人。箱子定期清空,衣物先运到回收点,按重量收购。收购价低,夏季一斤一块,冬季五毛,然后初步分类,内衣袜子鞋子分开,质量好的打包出口。分拣厂收到后,工人检查材质,不合格的扔掉,好的消毒清洗,叠好压实成捆。运到港口,装船跨越海洋,抵达非洲如肯尼亚或加纳的码头。 卸货后,当地商人竞价拉走,市场摊位上拆包出售。买家挑选尺寸,儿童衣物和女装卖得快,鞋子也受欢迎。价格低,一件几块钱,当地人负担得起。但质量差的衣物没人要,堆在角落,后运到垃圾场。垃圾场堆积如山,布料分解渗入土壤,污染水源。河水变浑,鱼群减少,本地纺织厂订单锐减,因为进口货太便宜,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排水沟堵塞,雨季洪水泛滥。 中国出口二手衣服到非洲金额达数十亿美元,占旧衣出口90%。这链条从回收到出售,形成完整产业,但改变了捐赠初衷。运费处理费高,必须卖掉维持项目。非洲本土产业受冲击,纺织企业倒闭,年轻人转行卖进口货。环境负担加重,废弃衣物焚烧产生黑烟,影响健康。进口二手服装催生当地产业链,但也带来污染,土壤农田受损。 行业规模扩大,中国对非洲二手衣物出口额超6亿美元,分拣厂增多,工人加班。出口企业雇更多人,用旧厂房运营,利润维持在成本一成。成本上涨后,人工仓储费压力大,一些老板关门,转到广州东莞继续。冬装价格降到每吨六七百元,收集者多收夏装,保持收入。疫情时小区封控,回收改线上,生意没断。 非洲需求稳,商人持续进口,但政府讨论禁令,担心本土产业萎缩。垃圾场衣物堆积,生态破坏,土壤污染影响农田,居民健康问题增多。纺织工人转行,工厂闲置,设备生锈。废弃衣物堵河道,洪水频发,村庄受灾。市场售卖火热,但环境代价大,河水浑浊,鱼类减少。
中国捐的“旧衣服”,运到“非洲”后成什么样了?看完你还会捐吗。 小区里的捐赠箱常
古往奇趣角
2025-08-30 12:21:05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