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印度裔专家批亚洲对西方打压围堵中国保持沉默,这不是中立,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因为中国给亚洲挡住西方的子弹,如果中国顶不住,亚洲国家也会成为西方的盘中餐,有些亚洲国家不仅不帮中国,还站队到西方,这种行为非蠢即坏! 这番话是值得细品的,面对西方赤裸裸的围剿,多数亚洲国家却像被施了定身术,日本默默配合芯片禁令,越南悄悄限制稀土出口,印度甚至主动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当反华急先锋。 然而这种集体沉默背后,藏着个让马凯硕拍案而起的真相:亚洲正在用"中立"的幌子,亲手给自己掘墓! 就说日本吧,东京街头那些半导体企业的老板,私下里都在传个哭笑不得的事儿:“白天跟着美国制裁中国,晚上还得偷偷给中国客户打电话说好话。” 这可不是瞎编的 —— 日本汽车零部件三成、韩国半导体材料快一半,都得靠中国的供应链。可真到了摆态度的时候,日本就闷不吭声跟着美国搞芯片禁令,东芝连给中国的光刻机做维护都停了,就怕沾上 “跟中国走得近” 的名声。 一边在生意上离不开中国,一边又在政治上往西方那边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越南也挺有意思。一边悄悄限制稀土出口,想让美国高兴高兴,一边本国制造业九成的电子元件还得从中国买。 2024 年的时候,越南纺织业因为缺中国的染料,一成半的订单黄了,电子厂也因为没了中国的基板,好多机器都停着。西贡港堆着那些贴了假标签的货柜,一眼就能看出这心思 —— 既想跟着西方反华,又舍不得中国这边的好处,哪有这么两全的事儿。 印度在 “印太经济框架” 里更尴尬。莫迪政府喊得挺响,说要加入美国搞的供应链重组,背地里却让本国企业从俄罗斯倒腾打折原油,加工完了再卖给中国。 结果呢?2024 年印度跟中国做买卖,亏得比以前还多,边境驻军每年花的 200 亿美元军费,要是拿来搞基建,能让经济多涨 1.2 个百分点,多划算的事儿,偏要往歪路上走。 马凯硕在《亚洲的未来》那本书里算过账:中国和东盟一年做 1.2 万亿美元的生意,占了这一片贸易的两成八;日本汽车零部件三成、韩国半导体材料快一半,都来自中国。 中国就像是亚洲产业链的心脏,美国制裁中兴那会儿,首尔半导体产业园晚上的灯都暗了一半;欧盟查中国光伏产业的时候,马来西亚硅片厂的订单一下子就没了三成。 可有些国家偏要拿 “中立” 当借口,装糊涂。印尼嘴上不说在南海选边站,却悄悄让美国海军用他们的港口补给;泰国一边跟着中国修中老铁路,一边又跟美国签《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这么脚踩两条船,最后只会让亚洲在中美较劲的时候,成了人家棋盘上的棋子。 更要命的是把自己的主动权丢了。美国借着 “印太经济框架”,让成员国在数字贸易、劳工标准这些事上都按西方的来,其实就是想把亚洲圈进他们的规矩里。 越南被迫接受美国说的 “原产地规则”,纺织业的利润一下子少了 18%,美国企业倒好,趁机把越南最大的两家制衣厂给买了,这便宜占得也太明显了。 中国其实早就用行动给出办法了。RCEP 成员国搞的本币结算系统,2024 年这一片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都超过三成五了;东盟十国跟中国一起搞 “数字丝绸之路”,拉来了 5000 亿美元的投资。 这些事都在慢慢改变亚洲的经济样子 —— 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的 GDP 每年多涨 1.5%,四百万人生意都好做了;雅万高铁建起来,印尼制造业运货的成本降了两成二,多实在的好处。 看着这些,亚洲国家里那些沉默的,也开始变了。2025 年,马来西亚说要把四成的稀土加工产能留给中国企业,就为了换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来中国的时候,主动说要重启中菲一起开发油气的谈判。 说到底,亚洲要想好,肯定不能靠“选边站队”。要是亚洲国家能放下 “中立” 的虚头,真明白“中国稳亚洲就稳”的道理,在这大变动的时候,肯定能抓住自己的机会。
印度媒体非常关注莫迪的中国之行,但反华强硬派切拉尼教授(BrahmaChell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