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战场,21岁的战士刘家富不幸中枪,跌倒在坑,此时,坑外有4名越军正向他靠近,他举起枪准备作战,谁料,子弹打光了,敌人步步逼近,这个云南永善县土坷垃里长大的娃,迎来了生命中最长的三分钟。 没人知道,刘家富揣着参军通知书离开家时,母亲偷偷往他背包里塞了半袋炒花生。那是1983年的秋天,永善县的玉米刚收完,村口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征兵消息,他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听见“保家卫国”四个字,扔下锄头就往村支书家跑。父亲蹲在院角抽旱烟,烟杆敲了敲石头:“你走了,家里的地谁种?”他蹲在父亲身边,攥着满是老茧的手说:“爹,地没人守,种了也会被敌人抢。我去打仗,就是为了让咱以后能安心种玉米。”母亲没哭,只是连夜把自己的旧毛衣拆了,重新织成小一号的毛衣,领口缝了个小口袋,里面装着全家福——那是刘家富唯一的念想。 到了老山前线,刘家富才知道“苦”字咋写。他们守的阵地在半山腰,猫耳洞窄得只能蜷着身子睡,下雨时积水能漫到膝盖,他的胶鞋泡得发涨,脚趾缝里全是烂肉,疼得钻心也没哼过一声。战友们都喜欢跟他搭档,因为他总把方便让给别人:压缩饼干不够了,他说自己“饭量小”;夜里站岗冷,他把唯一的军大衣塞给年纪小的战友,自己裹着薄毯子硬扛。中枪前一天,他还跟战友说,等打完仗回家,要给爹娘盖间新瓦房,再种两亩甘蔗,让爹娘尝尝甜滋味。 跌倒在坑里时,刘家富的左臂已经没了知觉,血顺着胳膊流进泥土里,把身下的碎石染得通红。他摸了摸枪膛,空的——刚才跟越军交火时,子弹早就打光了。坑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能清楚听到越军的说话声,还有枪栓拉动的声音。他不是不怕,21岁的年纪,谁不想活着回家?可他更怕被敌人活捉,怕丢了中国军人的脸。他下意识地摸向腰间,手指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是出发前班长塞给他的手榴弹,班长当时说:“不到万不得已,别用。” 谁能想到,这个连吃炒花生都要把最大的留给爹娘的娃,此刻正把手指扣在了手榴弹的拉环上?他望着坑口外的天空,脑子里闪过母亲织的毛衣,闪过父亲蹲在院角抽旱烟的样子,还有战友们说“等你回家吃甘蔗”的笑声。越军已经探出头来,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刘家富深吸一口气,用尽最后力气喊了一声“中国军人,绝不投降!”,猛地扯掉了拉环。 后来战友们清理战场时,在那个坑里找到了刘家富的遗体,他的手指还紧紧攥着手榴弹的外壳,身边躺着4个越军的尸体。大家在他的口袋里翻出了那张全家福,照片被血浸了一半,却还能看清他爹娘的笑脸。还有一张纸条,是他用铅笔写的,字迹歪歪扭扭:“我没给爹娘丢脸,没给中国军人丢脸。” 有人可能会问,21岁,本该是在教室里读书、跟朋友说笑的年纪,刘家富为啥要选择在战场上拼命?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从土坷垃里长大,知道每一寸土地都连着家乡,每一次战斗都关系着爹娘能不能安稳种地。在老山战场上,像刘家富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信念守护着身后的家国。 现在我们能安稳地种地、读书、过好日子,不是因为世界太平,是因为有人曾在战场上用生命挡住了危险。刘家富没能回家盖新瓦房,没能种甘蔗给爹娘吃,可他用生命换来了更多人的团圆。这样的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4年,老山战场,21岁的战士刘家富不幸中枪,跌倒在坑,此时,坑外有4名越军
史海沉钩
2025-08-28 16:52: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