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住下水道,翻垃圾!也不回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满分高考状

夜色温柔的相伴 2025-08-28 16:11:55

“我宁愿住下水道,翻垃圾!也不回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满分高考状元,清华学霸何碧玉!对此现状,郑强教授痛心疾首:“爱国,是一个人的底线!”振聋发聩。 何碧玉这个名字,在国内舆论场里像一根刺,拔不掉,也忘不了。当质疑声浪扑面而来,她明确否认自己更换了国籍,并认为在海外实现科学抱负,不应与背叛祖国划上等号。 当别家孩子还在玩泥巴,三岁的何碧玉能捧着父亲带回的《十万个为什么》看上一下午。小学开学第一天,当老师还在教个位数,她已经能一口气背出二十乘二十的乘法表。 1996年,新乡市一中为少年班招生,何碧玉用一半时间答完智商测试卷,分数甩开第二名三十多分,成了三十个名额里最年幼的那一个。 少年班的日子是苦的,课程从清晨七点排到深夜九点。但这似乎还不够,熄灯后,何碧玉常躲在被子里,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啃读大学教材。 何碧玉的同学回忆,她对知识的渴望近乎痴迷,学习能力更是惊人,总是在自学下个学期的内容。这份超乎常人的勤奋与自律,为日后的神话埋下了伏笔。 2000年,班主任建议她试试高考。这个决定甚至让她的母亲都觉得是玩笑,直到看见报名表上学校的公章,才慌忙跑去买模拟卷。 考场上,这个14岁的女孩是唯一需要监考老师帮忙拆试卷密封袋的考生。几天后,教育局的电话打到家里:河南出了个满分状元,750分,一分未失。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清华园的四年,何碧玉几乎泡在易忠教授的实验室里。果蝇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她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八个小时,午饭常常只靠一个面包打发,只为记录果蝇的行为轨迹,探寻长期记忆形成的奥秘。 2004年,毕业季来临,何碧玉本已名列保研名单,行李箱里却悄悄放着一份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北京西站,父母前来送行。父亲没多说什么,只是将一本《钱学森传》塞进了何碧玉的背包,叮嘱她别忘了前辈是如何归来的。这份沉甸甸的期望,伴随她飞越大洋。 在美国,何碧玉的才华得到了极致的释放,导师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初次见面就交给她用CRISPR技术编辑果蝇记忆基因的前沿课题。 实验室的超净台24小时运转,何碧玉就带着睡袋守在那里。博士论文答辩时,何碧玉的研究成果已被顶级期刊《神经元》接收。2009年博士毕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直接为她提供了一个独立实验室,以及每年两百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她的人生,就此驶入快车道。 那年春节,母亲在越洋电话里哭着说父亲住院了,很想见何碧玉一面。电话那头的何碧玉沉默了许久,最后还是说:“项目离不开。” 后来,一段2016年的采访视频被翻出,当记者问何碧玉是否打算回国时,她正低头调试脑电波检测仪,头也没抬地回应:“这里的样本库有三十万例临床数据,国内哪家机构能做到?” 这句话在国内学术圈掀起巨浪。有人翻出何碧玉14岁时的照片,扎着马尾辫,手举清华录取通知书,身后墙上“为国争光”的红色标语格外刺眼。 网友的愤怒被点燃,指责她“贪图美国的优越条件”,甚至有人骂她是“白眼狼”。在一次学术沙龙上,有情绪激动的留学生当面质问她:“国家培养你,你就是这么回报的?” 面对滔天舆论,何碧玉曾致信母校,信中写道:“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现在不回国,不代表永远不回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永远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事实上,何碧玉至今仍是中国国籍。她的办公室里挂着中国结,每逢春节,还会组织实验室的中国学生一起包饺子。 何碧玉的选择,在国内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许多人愤怒于她的“忘恩”,认为国家投入巨大资源,她却“住下水道也不回”。但也有人坦言,如果换作是自己,面对顶尖的设备、充足的经费和无需为行政琐事烦恼的科研环境,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有人提起了许晨阳的例子。这位数学天才从美国回到北大,不到三年,却在一次会议上感叹“申请个课题要盖十几个章,时间都耗在报表上了。”六年后,他又回到了麻省理工。这让一些人开始反思,问题或许不全在个人,我们更应该问问,为什么留不住人。 如今,何碧玉已是纽约大学神经学系的正教授。她主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研究登上了《细胞》杂志封面,利用AI预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新成果也发表在了《自然》上。只是,论文的致谢名单里,只有纽约大学,没有提及她遥远的故乡。 何碧玉老家的家属院早已拆迁,原址上盖起了崭新的商场。偶尔,有老人在商场门口的石墩上闲坐,还会念叨起:“以前这院儿里有个姑娘,考了满分上清华,后来去了美国……” 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回顾:"河南神童"何碧玉,14岁以750分上清华,赴美后拒绝回国,现状如何 中华网|14岁考750分进入清华,现定居美国,记者:何时归国?她委婉拒绝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夜色温柔的相伴

夜色温柔的相伴

夜色温柔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