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来到姐夫柴绍的府上,想求姐姐李三娘把身边的大丫鬟许给他做侍妾,没想到李三娘一口拒绝他:“想都别想!” “史书凌轩阁”今天聊一段唐朝初年的家常里短。这故事的主角,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不过那时候,他还不是皇帝,他还是威名赫赫的亲王,此时,是他爹李渊刚坐上龙椅没多久的时候。 李家得了天下,从太原的一方诸侯一跃成了皇室贵族。但家里人的相处模式,一时半会儿还没完全转变过来。 李世民那时候年轻气盛,战功赫赫,是父亲麾下最得力的干将,心里可能也觉得这大唐的江山,自己出力最多。这人一得意,有时候行为举止就难免随性些。 有一天,李世民溜溜达达地就去了他姐夫柴绍的府上。 柴绍娶的是他的姐姐,那位在历史上以豪迈勇武著称的平阳昭公主(我们姑且按民间习惯叫她李三娘)。 李三娘可不是一般女子,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她在关中地区自己拉起义旗,组建了一支“娘子军”,打下大片地盘接应父亲,是李唐开国的大功臣,在李家人心里地位很高。 李世民来找姐姐,可能先唠了唠家常,然后话锋一转,就说明了来意。他看上了姐姐身边的一个大丫鬟,想求姐姐把这人赏给他,带回去做个侍妾。 这事儿,在当时的权贵圈子里,其实挺平常的。一个王爷(李世民当时已被封为秦王)问公主要个侍女,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事。 在很多人看来,能被亲王看上,对那个丫鬟来说甚至算是一条好出路。 但李三娘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没半点犹豫,直接一口就回绝了弟弟,话可能说得还挺冲:“想都别想!”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一件“小事”,会让姐姐这么不给战功卓著的弟弟面子?难道李三娘真的非常在乎那个侍女吗?这背后,其实有好几层道理。 第一层,这是对“我的人”的绝对庇护。 李三娘是什么人?她不是一位大家固有印象里的娇滴滴公主,她是一个能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巾帼英雄。 这种“公主”,骨子里有血性,上过战场,杀过人,她有主见,对自己麾下的人,护短心理也特别强。 她身边的贴身大丫鬟,绝对不是普通的仆人,那肯定是心腹中的心腹,是陪伴她经历风浪、打理事务、极其信任的自己人。 这种关系,更像现代职场中一个强势领导和她最得力的副手。 李世民开口就要把她最得力的副手要走,哪怕只是去做个侍妾,在李三娘看来,这也不是“赏赐”,而是对她个人领地的一种冒犯。 她的态度很明确:我的人,我说了算。皇帝来了可能都不好使,何况你只是个弟弟。 第二层,姐弟之间的权力微妙博弈。 李家那时候刚刚得了天下,内部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 李渊是皇帝,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功高盖主的秦王。 李三娘作为他们的女儿和姐姐,身处其中,看得很明白。 她拒绝李世民,也是一种姿态。 你们几个儿子都是有机会荣登九五的,但是在咱们家,我还是你姐,我也不是好欺负的! 别以为你现在是秦王了,就能在家里为所欲为,想要什么就拿什么。 她这是在用家法的身份,压他王权的威风。 李三娘得让李世民知道,她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第三层,也是对那个丫鬟的保护。 以李三娘的智慧和阅历,她看得更远。 李世民当时已经有了正妻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秦王府里姬妾也不会少。 这个丫鬟虽然是她身边的红人,但毕竟出身不高,真到了王府那复杂的环境里,无亲无故,地位只是个侍妾,日子能好过吗? 万一失宠,下场可能很凄凉。 而在她自己这里,这个丫鬟是心腹,有地位,有信任,生活安稳。 从现实角度看,留在公主府,远比去亲王府做一个微不足道的侍妾要好。 李三娘的拒绝,其实是保护了这个丫鬟,不让她成为权贵一时兴起的玩物。 李世民身为秦王,也不缺一个侍女,他跟姐姐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李世民当上皇帝的时候,他的姐姐平阳昭公主已经去世了。虽然没法再为姐姐做什么,但他对姐姐一家却格外照顾,这份心意,最终都落在了姐夫柴绍和两个外甥身上。 李世民其实对柴绍这个人评价并不太高,曾私下说过他“非三益之友”——意思是不是那种能共患难、能直言、能可信赖的朋友。 但尽管有这样的看法,李世民还是给了他重要的机会:贞观二年,派他带兵平定梁师都,完成了大唐统一的最后一战; 贞观三年,李世民又让他参与征讨东突厥。这些战役不仅是荣誉之战,更是积累战功、获得封赏的好机会。 当时李世民手下名将如云,并不缺能打仗的人。他愿意把这样的重任交给柴绍,很难说没有平阳公主的情分在里面。 后来,柴绍不但立下军功,更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这份照顾还延续到了下一代。平阳公主的大儿子后来官至安西都护府都督,镇守西域; 二儿子柴令武,则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巴陵公主,成为驸马——在李世民的所有外甥中,他是唯一一个娶到公主的。 相比之下,李世民另一个姐妹长广公主的儿子,只是娶了李世民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表妹),虽也是皇亲,但恩宠程度明显不及平阳公主这一支。
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来到姐夫柴绍的府上,想求姐姐李三娘把身边的大丫鬟许给他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8-27 21:41:51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