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这12万已经是我的棺材本儿了,哪里还有钱再往里存啊!”2025年8月,西安一家银行大厅里,徐大爷(化姓)带着哭腔的声音让人心疼。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各地的银行网点屡见不鲜。多少老人怀揣着对国有银行的信任走进去,却带着一份自己根本看不懂的保险合同出来?他们以为存的是保本保息的存款,殊不知已经跳进了一个需要连续缴费的深坑。 就在两个月前,徐大爷之前存的定期到期了,就想着到银行办个“续存”,徐大爷一辈子没做过啥大钱生意,但靠着年轻时在工厂上班、退休后勤俭节约,一点点攒下了12 万的积蓄。 今年6月,他特意跟客户经理打了招呼:“就是想继续存钱,安安稳稳的,以后看病吃药也有个保障。”客户经理也是满口答应下来,还热情地说:“您放心,到时候我给您找个收益高的,比普通定期划算,都是咱银行的正经业务。” 就是这句“正经业务”,让徐大爷卸了防备。结果就被工作人员带领着,一会签个字、一会又按手印,甚至还录了像。 徐大爷全程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只觉得存个钱而已,怎么流程会如此复杂。但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他都配合了。 最后,徐大爷得到了一叠厚厚的合同,但自始至终,没有人跟他提过“保险”二字,更没人说接下来还要交24万! 如今却又突然被告知,他购买的是一份需要连续缴费5年的保险产品,如果现在退保,只能拿回7万多。 最令人愤慨的是,这些销售套路仿佛是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他们看准老人信任银行、追求利息、看不懂复杂条款的弱点,用“礼品”“积分”“高息”做诱饵。等老人发现上当时,往往已经过了犹豫期,想要退保就要承受巨额损失。 可银行不应该是咱们老百姓最信赖的“存钱罐”吗?为什么这种“哄骗”老年人的事件会屡禁不止?如果连国有大银行都不能信任,老百姓的积蓄又该何去何从? 要知道,老一辈人省吃俭用、辛苦攒钱,躲过了传销诈骗,最终却在正儿八经的银行里栽了跟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徐大爷的遭遇让人同情,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家里有老人要去银行存钱,请务必提醒他们,一定不要相信任何“高额利息”的口头承诺,一切要以白纸黑字的合同为准。 同时,也希望银行监管部门能够重拳整治这种误导销售行为,不能一边利用着老百姓的信任,一边又把手伸进老百姓的钱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2025.8.23|《12万存款变保险,平安银行是否对老年储户“装糊涂”?》 文|墨海 编辑|史叔
重庆。一女子带着二岁的儿子乘公交车,看到上来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伯,女子主动抱起儿子
【4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