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过去70年了。现在人们提到朝鲜战争都知道林总反对出兵。而当时中央领导几乎都不赞成出兵,只有一个半人赞成。一个是毛主席,半个是周总理。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啥都得从头开始建设,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突然打起仗来,美军很快就介入了,还一直向北推进。 咱们中国东北边境可就危险了,安东市被轰炸,鸭绿江水电站和整个工业基地都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要不要出兵援朝,这可把新中国的领导层给难住了。大家都清楚,中国的国力和美国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中国年钢产量才60万吨,美国呢,高达8785万吨。 国防开支方面,中国是10亿美元,美国是150亿美元。 军事力量对比也特别悬殊,中国空军就7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美国可有3万架呢。 很多人都担心,要是出兵,说不定就“引火烧身”了,美国要是对东北工业基地来个毁灭性轰炸。 甚至动用原子弹,那新中国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可就全完了。 林彪是第一个明确反对出兵的,他之前在东北打过仗,知道这仗要是打起来有多难。 而且他身体也不好,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的毛病,就婉拒了出战。 他觉得新中国应该先专注于国内的发展,没必要为了一个“不相干的国家”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他建议就在东北边境驻驻军,虚张声势一下,看看局势怎么发展再说。 毛主席说他“谨慎有余却胆量不足”。 不过,毛主席、彭德怀和周总理他们看问题就更长远。 毛主席坚定地认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那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要是美军到了鸭绿江边,东北的电力供应和工业安全可就全完了,中国边境就成了军事前沿,国家就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彭德怀在会议上也说,现在要是不出兵,以后美军说不定会把战火蔓延到越南、缅甸。 甚至还会武装日本和西德,到时候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就更大了。 他说就算建设会受损,那也可以“打烂了再建”,不能因为怕困难就牺牲了长远利益。 周总理呢,对国际局势进行了仔细的评估。 他说美军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而且美国国内也有反战情绪,所以美国不敢轻易扩大战事规模,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也不高。 虽然周总理一开始也担心苏联不能提供足够的援助,但最后他还是支持了出兵的决策。 在10月4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家把各自的观点都摆了出来。 林彪的想法得到了一些领导的认同,但毛主席听了大家的意见后,还是坚持出兵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当时正在西北主持经济建设的彭德怀接到急电,就赶紧中断会议,乘专机连夜赶回北京。 他到了会场,知道多数人都反对出兵,但他还是坚定地支持出兵。 他反驳了“实力不如人就不能冒险”的观点,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入朝。 这样就不算直接和美国宣战,这个办法最后也被采纳了。 毛主席高兴地说,他和彭德怀这两个“湘潭人”想到一块去了。 毛主席可是下了大决心的,他甚至把自己的长子毛岸英都派去了朝鲜参战。 最后,毛主席拍板,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渡过鸭绿江,美军一点都没察觉。 之后,志愿军打了好几个漂亮仗,粉碎了麦克阿瑟的“感恩节攻势”“圣诞节攻势”。 最后,中美双方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牺牲了很多英雄,包括毛岸英,但它保卫了新中国的边境安全,让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 这一仗,也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从那以后,中国算是真正以一个大国的姿态“站起来了”!
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
【192评论】【30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