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俄罗斯外长:“俄方作出的唯一让步,就是不再入侵乌克兰的其他的领土吗?”俄

古今知夏 2025-08-27 10:18:48

主持人问俄罗斯外长:“俄方作出的唯一让步,就是不再入侵乌克兰的其他的领土吗?”俄罗斯外长:我们拥有世界最大的领土,对领土没有任何兴趣! 这话一出口,直播间里瞬间炸了 — 有人说 “这话说得硬气”,也有人说 “谁信啊,大国不都爱抢地”。但要是真琢磨透俄罗斯的地盘有多 “离谱”,你就知道这话还真不是外交辞令的客套。 俄罗斯的 1700 多万平方公里,不是 “数字大” 那么简单。11 个时区意味着什么?当莫斯科红场的卫兵换岗时,远东勘察加半岛的渔民已经打完了一整晚的鱼;当圣彼得堡的涅瓦河开始解冻时, 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还飘着暴雪。东西 9000 公里的跨度,比从中国最东头到最西头再往返一次还远;南北 4000 公里的宽度,能从海南岛一路盖到黑龙江漠河,再往下延伸半个内蒙古。 更关键的是,这地盘里一大半是 “看着有用,用着费劲” 的硬骨头。西伯利亚的冻土带,冬天温度能降到零下 60 度,挖个地基得先烧三天冻土,成本比在欧洲建栋写字楼还高;远东的原始森林里,熊比人多,修一条公路要绕开无数沼泽和冻土裂缝,每年光维护费就够让一个小国家头疼。 俄罗斯每年花在 “守地盘” 上的钱 — 修冻土区的铁路、给北极哨所送物资、维护远东港口 —加起来相当于两个中等国家的 GDP。你说,他犯得着再去抢一块需要额外花钱治理的地吗? 但外交场上的话,从来不能只看 “表面意思”。拉夫罗夫说 “不贪地”,真正的心思根本不在 “土地” 上,而是把话头往 “人” 身上引 — 这才是他最狠的一步棋。 要知道,俄乌冲突从一开始,俄罗斯就没把 “抢领土” 当口号。2014 年后的顿巴斯,你去当地走一圈能看到什么?学校里的俄语课从必修改成了 “自愿选修”,超市里的俄语价签被换成乌克兰语,连老人看病时说俄语,都可能被护士冷着脸怼 “这里是乌克兰”。 2022 年冲突升级前,顿巴斯的医院里,抗生素和止痛药已经断了三个月,因为乌克兰政府的物资车进不来;村里的水井被炮弹炸坏,村民得走五公里去河边挑水 —这些事,西方媒体很少提,但拉夫罗夫提了,而且每次提都带着具体的人名和地名。 这手 “转移焦点”,其实是戳中了西方的软肋。西方媒体总盯着 “俄罗斯占了多少乌克兰土地”,却避而不谈这些土地上的人过着什么日子。 拉夫罗夫一句话,就把话题从 “谁抢了地盘” 变成了 “谁在乎老百姓”— 这在国际舆论里,比单纯的 “领土争议” 更能拉到同情分。比如塞尔维亚、白俄罗斯这些国家,自己也有民族、语言的问题,一听 “关注民众权益”,立马就能共情。 还有人觉得,俄罗斯之前拿了克里米亚,现在又提 “不贪地”,是不是矛盾?其实一点不矛盾。2014 年克里米亚公投时,投票站里有个细节:很多老人带着苏联时期的军功章来投票,他们说 “1954 年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我们没投票;现在终于能自己选了”。 当时公投结果出来,96% 的人支持加入俄罗斯 —俄罗斯要的不是 “克里米亚这块地”,是这块地上的人 “愿意当俄国人”。 反观主持人的提问,其实是掉进了 “领土 = 利益” 的固定思维里。大家总觉得大国都爱抢地,却忘了 “守地” 比 “抢地” 更费钱。 俄罗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把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运出去,怎么让远东的年轻人不跑到欧洲,怎么让北极的港口在冬天也能通航 — 这些事比抢一块乌克兰的土地难多了,也重要多了。 拉夫罗夫当然明白这点。他在回答里没提 “顿巴斯”,没提 “克里米亚”,就提了 “领土大” 和 “关注人”— 看似简单,实则把逻辑绕了回来:我有这么大地盘,犯不着抢你的;我真正关心的,是那些在冲突里过不好日子的人。这话既破了主持人的 “陷阱”,又把俄罗斯的立场说得明明白白。 后来有西方记者追问 “那你怎么解释俄军在乌克兰的行动”,拉夫罗夫没跟他吵,只是拿出一张照片 — 顿巴斯一所学校的黑板上,用俄语写着 “我们想回家”。他说:“你看,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领土,是人。” 这话听着不霸气,却比 “我们要占领多少地” 更有力量。因为在国际博弈里,比 “抢地盘” 更重要的,是让别人明白:你的立场,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人。 拉夫罗夫的 “不贪地”,其实是把这场博弈的核心,从 “硬邦邦的领土”,拉到了 “活生生的人” 身上 — 这才是最聪明的外交话术,也是最能打动人的立场。

0 阅读:369

评论列表

一帆风顺

一帆风顺

8
2025-08-27 10:41

美欧最好是给乌克兰援助核武器,核平莫斯科兽人贼窝。

007

007

4
2025-08-27 15:05

中国东西超过5000公里。你妹的9000公里。就比中国往返还远。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