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抗战结束之后,日本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一直潜伏在中国,从来不露面,却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极大。这支就是由日本间谍组成的队伍。 抗日战争结束了,然而日本的对华情报活动并未停止,1901年日本在上海设立了东亚同文书院,表面上看,它是一所文化教育机构,实际专门训练日本间谍。 这所书院只招收日本学生,派遣他们遍布中国各地,西藏以外的区域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测绘地图、记录风俗,收集地理和经济情报,为日后侵华战争做着隐秘的准备。 书院一直运营到1945年抗日胜利才关闭,培养了五千多名学生,他们收集的资料直接帮助日军规划进攻路线,给中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即便书院关闭、日本投降,其情报网络也未完全中断,许多毕业生选择留在中国继续活动,日本仍旧怀有卷土重来的野心。 战后,日本情报机构进行了调整,他们继续派遣人员伪装成商人或学者,潜伏中国窃取机密。 间谍通常伪装成商人、学者、游客。早期甚至有仁丹销售员或妓院老板等身份作掩护。 抗战时期外务省下属的岩井公馆,其类似机构在战后得以延续。安倍政府曾计划建立类似英国军情六处的组织,专门培养人力情报专家。 在这些战后潜伏的间谍中,阿尾博政是一个突出案例,他1930年出生在日本富山县,大学学习经济,后加入日本自卫队,1959年转为情报员。 有文章指出,阿尾博政少年时期接受了严格军事教育,1950年代,他加入日本新成立的“武藏机关”,接受了密码编写、微型摄影、伪装术等高强度间谍训练。 1959年,阿尾博政以经济学者身份被派往台湾,表面上从事商贸研究,实际刺探军事情报。 1970年代,他利用中日关系缓和的时机,将目标转向中国大陆,他以经济学者或顾问的身份,利用商社掩护,频繁出席会议,结识企业人士,记录数据并汇报给日本。 改革开放后,阿尾博政的活动更加频繁,他利用投资机会广泛活动,收集中国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情报,他使用微型相机拍摄军营和港口设施,整理成密文,秘密送回日本。 自1982年起,阿尾博政提交了150份报告,这些报告内容涵盖经济、军事、政治、科技,给中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阿尾博政并非独自行动,他领导着一支间谍队伍,这支队伍成员不多,数十人精挑细选,他们分散在上海、广州、重庆等地,以商人、教师、技术顾问等身份掩护,彼此单线联系,使用加密信件或暗号传递消息。 然而,在1980年代初中国国家安全部门便察觉异常,秘密跟踪他。 1986年,国安部门在四川一处军工厂附近将其抓获,现场搜出微型相机、加密笔记和伪造证件,他供认了间谍身份并交代了整个潜伏网络。 阿尾博政被判刑,但他曾著书炫耀自己的间谍经历,而其行为最高可判处死刑。 日本的情报工作精细入微,对中国进行千百次“解剖”,他们田野调查、重访研究,西南民族调查也曾被用作情报来源。 中国《反间谍法》自2014年生效后,抓获间谍的数量增多,至少17名日本人被拘,10人被起诉,部分服刑后回国。 这些间谍案件导致一些日企员工因担心被捕而不愿派驻中国,损害了贸易关系,尽管日本官方否认派遣间谍。 除了直接间谍活动,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从未熄灭。从明末的觊觎到甲午战争的胜利,再到战后潜伏,始终如一。 战后日本也通过经济干预和文化渗透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例如日式文化在中国流行,以及对历史态度的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浮云]抗战结束之后,日本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一直潜伏在中国,从来不露面,却对中国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8-26 20:35: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