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和中国打关税战,和其他的国家、地区、团体都可以打

灵鹿踏花寻梦来 2025-08-26 18:02:01

美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和中国打关税战,和其他的国家、地区、团体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如愿以偿,只要不和中国打热战,和其他的国家都可以打,而且都能得到想要的。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其中却有深意,美国正在全球范围内精心挑选对手,而中国显然不在其"可轻松应对"的名单之上,这种选择性对抗策略的背后,折射出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 看看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8月,美国宣布对越南钢铁产品加征25%的关税,越南方面在抗议一周后不得不接受新的贸易条件。 同期,美国威胁对墨西哥农产品实施制裁,墨方在三天内就坐到谈判桌前,更早的7月份,美国对欧盟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尽管欧盟扬言要采取反制措施。 但最终达成的协议基本上满足了美方要求,这些案例都表明,美国在与中小经济体交手时往往能够占据上风。 然而当对象换成中国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原本期望快速取胜,却陷入了一场持久战。 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数据,贸易战开打七年来,美国损失了超过24万个就业岗位,美国消费者承担了绝大部分关税成本。 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比2017年同期扩大了18%。这些数据表明,美国在对华经济博弈中并未占到便宜。 在军事领域也是如此,美国可以轻易对叙利亚发动空袭,可以在阿富汗驻军二十年,可以协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但这些模式都无法复制到中国身上。 五角大楼2025年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承认,中国在亚太地区已经形成"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使得美国无法像在其他地区那样随意动用军事力量。 报告特别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军舰队,以及先进的导弹系统,这些都在西太平洋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这种选择性对抗的策略根源在于中美实力的相对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在2024年已经超过美国。 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比重达到30%,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这些硬实力的增强,使得中国有能力对美国的行为做出对等反制。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的选择性对抗策略也反映出其全球战略的调整,面对中国崛起,美国不得不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印太地区,这导致在其他地区的投入相对减少。 于是美国采取了一种"欺软怕硬"的策略:对实力较弱的国家采取强硬手段,以维持其全球影响力;而对中国则更倾向于采取遏制而非直接对抗的方式,这种策略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 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并不好走,越南和印度等国虽然承接了部分产业转移,但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产业链完整性方面都无法与中国相比。 2025年7月,苹果公司宣布将其最新款iPhone的生产重新迁回中国,就是因为印度工厂的产品质量无法达到要求。 在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也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虽然美国在芯片等关键技术上对中国实施制裁,但反而刺激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 华为在2024年成功推出5纳米芯片,2025年又发布了搭载自主操作系统的新款手机,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美国的这种选择性对抗策略也面临着国内外的批评,在美国国内,一些战略学家指出,这种"挑软柿子捏"的做法实际上暴露了美国的实力局限。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虽然表面上配合美国,私下里却在加强与中国的关系,2025年8月,沙特阿拉伯与中国签署了价值100亿美元的石化合作协议,就在美国国务卿访问利雅得的一周之后。 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国愿意与美国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但同时,中国也有足够的决心和能力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放弃发展权利。 未来国际秩序的演变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如何相处,如果美国继续坚持选择性对抗策略,可能会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将损害其国际信誉和领导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寻求挑战或取代美国,但也不会接受任何国家损害中国的正当权益。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灵鹿踏花寻梦来

灵鹿踏花寻梦来

灵鹿踏花寻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