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谈判削减核武,特朗普给中国戴高帽,忽悠中方“自废武功”。据美国“CNN”网站

全球秒报君 2025-08-26 16:17:54

美俄谈判削减核武,特朗普给中国戴高帽,忽悠中方“自废武功”。据美国“CNN”网站8月26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仅次于美俄的全球第三大核强国,美方希望中国加入美俄关于核裁军的谈判进程,最终实现所谓的“无核化”。 这一表态表面上是给予中国大国地位的认可,实则包裹着危险的战略算计。 正如CNN等美媒所披露,美国正试图将核裁军的矛头指向中国,却刻意回避了美俄两国拥有全球90%以上核弹头的基本事实。 这种话术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陷阱?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美俄核武库的规模决定了核裁军本质上是两国之间的博弈。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3年数据,美国拥有约5240枚核弹头,俄罗斯约为5977枚,而中国仅有约410枚。 中国的核力量规模不仅远远落后于美俄,甚至不足美国的8%。 这意味着,若中国盲目加入谈判,无异于在牌桌上以筹码悬殊的姿态与对手博弈。 特朗普政府的提议并非首次出现。 早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谈判期间,美国就曾试图将中国纳入框架,但均遭中方拒绝。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始终未能拿出对等裁军的诚意。 美俄核武库的削减空间巨大,而中国核力量始终维持在最低限度的自卫水平。 要求中国与之同步裁减,本质上是一种“战略忽悠”。 核威慑:中国安全的基石。 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核力量的存在纯粹出于防御目的。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历史证明,核威慑是大国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关键屏障。 没有核反击能力的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必然处于被动地位。 回顾冷战后的国际冲突: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 这些缺乏战略威慑能力的国家,无一例外成为西方军事干预的对象。 而拥核国家如朝鲜,尽管面临极端制裁,却依然保持了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 中国的核力量不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更是维护亚太地区战略平衡的重要力量。 特朗普的战略算计:为什么此时发难? 特朗普在竞选周期重提此事,背后有着多重考量。 其一,转移国内政治压力,通过对外示强展现“谈判艺术”; 其二,为可能的美俄双边核协议制造筹码,将中国塑造为“不愿合作”的负面角色; 其三,也是最危险的——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迫使中国在战略能力建设上自我设限。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正在大力推进核武库现代化计划。 2024财年美国核武器预算高达370亿美元,计划开发新型低当量战术核武器。 这种“一边升级自身核武库,一边要求他国裁军”的行径,充分暴露了其双重标准。 中国的应对之道:保持定力,强化实力。 中国应当坚持三大原则: 第一,坚决拒绝不对等谈判,明确要求美俄率先大幅削减核武库至与中国相当水平; 第二,继续推进核力量现代化建设,确保威慑力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三,加强国际舆论引导,揭露美国战略企图的实质。 与此同时,中国可以主动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方案: 推动五核国(P5)共同发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联合声明,倡议全球范围内禁止太空武器化,要求核大国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这些举措既能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又能反将美国一军。 核平衡走向何方? 当前世界正站在核战略的十字路口。 随着高超音速武器、太空作战系统等新型战略武器的发展,传统核威慑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拖延《新START》续约等行为,预示着核军控体系可能面临崩塌风险。 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平衡“战略透明度”与“威慑有效性”的关系? 是否会调整“最低限度核威慑”政策?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中国国家安全,更将重塑全球战略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法国等中等核国家始终拒绝参与美俄裁军谈判,中国是否应该与这些国家形成新的协调机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国际政治中,善意必须用实力来守护。 没有剑的契约,不过是一纸空文。 中国需要的是更加智慧的战略定力,而不是落入他人设计的陷阱。 读者朋友们,您认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应该如何把握核力量建设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平衡?

0 阅读:99

评论列表

朝阳

朝阳

2
2025-08-26 21:00

中国的核战略原则:“够用就行”!英明伟大!

猜你喜欢

全球秒报君

全球秒报君

每日更新,国际新闻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