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假设:溥仪如果暗杀了裕仁,整个社会对清朝的评价就会完全不一样。
但是对于溥仪来说,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他之前是从心底认为日本是对他好的。
溥仪第二次退位后被赶出了紫禁城,此时的溥仪年纪渐长,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强,他一边积极寻找遗老遗少的支持(康有为就打着保皇派的旗号满世界招摇撞骗),一边积极寻找外部势力的支持(英国、德国、加拿大、白俄、日本都在溥仪的目标之中)
图一就是1924年溥仪移居东交民巷的日本公使馆的时候,和和日本兵营的竹本大佐合影。
图二就是溥仪搬到天津张园后和各地来觐见的遗老遗少的合影。
图三就是溥仪会见天津英租界离任和新任司令官,婉蓉会见加拿大总督及其夫人,出席英军阅兵仪式,会见德国人等等……
图四是溥仪拿钱、珠宝支援白俄军谢米诺夫,以及谢米诺夫的收据。
但是这些人都是拿钱不咋办事或者对溥仪复辟计划不咋感兴趣,只有日本人逢年过节都送礼慰问,给溥仪情绪价值满满,溥仪认为日本人是真的帮助自己要复辟的。
于是等到九一八之后,1931年10月11日,溥仪派人去日本寻找陆相南次郎,以及黑龙会领袖头山满,打算借助日本势力复辟。
这与日军的图谋一拍即合,于是很快土肥原贤二夜访溥仪,承诺让他在东北复辟,还跟溥仪说,你要再不走,隐居大连的恭亲王溥伟就要在东北建立“明光国”了。
溥仪很快就同意了,然后在土肥原贤二的策划的天津事件的掩护下,溥仪偷渡海河,和郑孝胥一起上了日本人的船“淡路丸”号,抵达东北。
日本人给溥仪挑选了一块远离东北传统势力和苏联势力的地方——长春作为首都,方便控制溥仪。
还给溥仪修建了著名的伪满皇宫,设计了皇家徽章,皇家服饰,最后还建了天坛祭天,于是溥仪第三次登基为帝,年号康德。
当时数遍全世界,唯有日本人才能帮助溥仪复辟,溥仪根本没有那样的觉悟去刺杀裕仁,甚至他连反抗普通日本人都很难做到;
等溥仪真正认识到家国百姓的概念,要到他接受完改造,重新来到东北,看到他统治下被日本人嚯嚯的万人坑后,才会低头[摊手]
在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馆现在有一个“从皇帝到平民”的展览,直接把溥仪的一生全都展示出来了,有空来吉林的朋友,可以来这里看看。全国网络名人探寻和传播吉林近现代史历史知识历史人物
江渐月
溥仪刚开始可能自鸣得意,认为投奔日本人是他人生中正确决择,随着统治深入,溥仪逐渐发现自己无任何实际权力:军事、政治、经济大权全由日本关东军掌控,他的“皇帝”身份仅为礼仪性象征,连日常言行都受日本监视(如奏折需经日方审核、重要决策需关东军批准)。此时他已意识到自身处境的被动,但因既依赖日本维持“帝位”,又缺乏反抗的实力与勇气,只能在妥协中维持表面的“皇帝”身份,对傀儡本质采取回避或默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