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发起绝地反击,俄欧能源命脉被炸,惹得特朗普大发雷霆 乌克兰军队于2025年8月19日至22日期间对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友谊"输油管道发动两次精准袭击,导致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石油供应中断至少5天。 据新华社2025年8月23日报道,此次袭击造成俄罗斯对欧洲原油日供应量减少60万桶,国际油价应声上涨8%。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事后声明中称这是"对俄罗斯能源霸权的必要反击",而俄罗斯外交部则通过塔斯社表示将采取"对等军事回应"。 这场看似局部军事行动的背后,实则是泽连斯基为打破美俄谈判僵局、争夺欧盟入盟筹码的绝地反击。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已连续三次在欧盟峰会上否决乌克兰入盟谈判,此次管道袭击事件后,欧尔班紧急致信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后者回信表示对此事"极为不满"。 近期,乌克兰军队对俄罗斯“友谊”输油管道关键泵站发起的无人机袭击,无疑是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行动。 这条苏联时代修建的能源动脉,不仅是俄罗斯向中东欧输送原油的物理通道,更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象征性符号。 尤其对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而言,该管道满足了其绝大部分的原油需求,是其不折不扣的能源生命线。 选择在特朗普与普京于阿拉斯加举行峰会前夕实施袭击,时机拿捏颇具深意。 此举是向欧盟传递一个清晰的战略信号,凸显了能源依赖在冲突中的脆弱性以及冲突外溢效应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方面似乎有意通过此类行动影响欧盟内部关于其对俄政策,特别是能源政策的辩论。 这暴露出欧盟内部在如何应对俄罗斯以及对乌支持问题上存在的分歧。 然而,俄罗斯方面展现了快速的修复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管道运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的短期能源供应焦虑。 而特朗普的回应通过美联社披露的信件内容得以证实,其在致欧尔班的回信中称"非常愤怒",并将此事称为"对全球能源安全的严重威胁"。 但有分析道,这种"愤怒"更像外交表演,深层矛盾在于其战略目标的分裂:一方面需要尽快结束俄乌冲突以兑现竞选承诺,另一方面需维护与欧尔班等欧洲右翼领导人的关系。 欧洲陷入战略焦虑的恶性循环,管道遇袭后,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在欧盟紧急会议上痛斥"某些国家将能源安全武器化",斯洛伐克向欧盟投诉要求"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面临内部分裂:法德呼吁"冷静处理"但军事援助能力有限,东欧国家要求加大对乌军援,匈牙利则坚决反对进一步对俄制裁。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全球秩序转型期的"规则失序",乌克兰以极端手段争取生存空间,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 2013年乌克兰危机因亲俄总统叫停入盟进程引爆,2022年冲突后西方援助渐显疲态(据新华社数据,欧盟已援乌1350亿欧元),而美俄阿拉斯加峰会试图私下划定乌克兰未来。 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中方主张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外部势力煽动对抗,呼吁通过对话落实《新明斯克协议》。 这一立场基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知——北约东扩与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终将损害所有参与方利益,而唯有平等安全观才能构建可持续和平。 泽连斯基的"绝地反击"虽短期提升了谈判筹码,却可能加速乌克兰的战略孤立;特朗普的"愤怒表演"掩盖不了美国优先的算计,欧洲的"能源焦虑"则揭示出旧联盟体系的脆弱性。 当能源基础设施成为地缘博弈的武器,当小国被迫以极端手段发声,世界需要的不是更精致的利益交换,而是更公正的安全架构。
外媒爆出了一个大消息,估计印度又睡不好觉了!8月24日,外媒报道称,孟加拉国决定
【5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