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秋天,上海那栋老洋房里,陆小曼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身边没几个亲人。她走后

历史拾荒人 2025-08-21 14:55:01

1965年秋天,上海那栋老洋房里,陆小曼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身边没几个亲人。她走后没几天,一个跟她打小认识的老姐妹,在茶桌旁红着眼圈说了段往事,听得周围人都愣了——当年她铁了心跟王庚离婚,根本不是外人传的“为了徐志摩”,背后藏着个没法对人言的难处。 陆小曼这人,年轻时可不是一般的风光。1903年生在上海官宦家,老爹是财政部的大官,从小就中西学问一起抓。九岁进北京女子中学,十五岁转去法国人办的圣心学堂,英文法文说得比中文还溜,一手书画更是能让老画家点头。那会儿在北京、上海的社交圈,她穿身绣着兰草的旗袍,往舞会上一站,身边围的不是留学回来的公子,就是大学教授,多少人盯着她看,她眼皮都不抬一下。她就这性子,爱热闹,更爱自由,传统女子那套“三从四德”,在她这儿根本行不通。 后来她嫁给王庚,多少人觉得是天作之合。王庚比她大八岁,江苏武进人,清华毕业就去了美国,先在普林斯顿读社会学,后来直接考进西点军校——那地方出来的,都是能当将军的。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当军官,天天扎在军务会议里,肩上的星牌换得比谁都快。可这人,性子跟他的军装一样板正,生活规律到可怕,早上六点准起,晚上十点必睡,家里的事从来不管,问他就是“军人以事业为重”。 外人都以为,是徐志摩那诗人天天写情诗、追得紧,才让陆小曼动了离婚的念头。可她老姐妹说,根本不是。王庚别的都好,就是在夫妻那事儿上太“上心”,精力旺盛得吓人。按老姐妹的话说:“他像是不知道累似的,常常整夜缠人,陆小曼一个讲究情致的女子,哪受得了这个?” 起初陆小曼还忍着,毕竟是明媒正娶的夫妻,这种事说出去丢人。可日子久了,她夜里常常偷偷哭,白天强撑着参加聚会,眼窝子一天比一天深,整个人瘦得像片叶子。有次她跟老姐妹诉苦,说自己“像是被当成了物件,一点念想都没有”。后来实在熬不住了,才咬着牙提离婚。 王庚当时都懵了,他大概从没往这方面想过,只觉得是自己太忙,忽略了她。可陆小曼铁了心,哪怕被人骂“不安分”“攀高枝”也认了。 再后来跟了徐志摩,她心里总觉得有愧。那时候的社会,二婚女子抬不起头,徐志摩为了她,跟发妻张幼仪离了婚,被家里断绝关系,朋友也说他“疯了”。两人在一起后,陆小曼身体一直虚,大概是早年亏空太多,徐志摩就把她宠成了孩子,她爱唱戏,他就请名师;她爱抽烟,他虽不乐意,也只敢轻声劝。 可日子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徐志摩为了挣钱养家,天天跑这跑那,最后36岁那年,飞机出事没了。陆小曼守着他的诗稿过了大半辈子,62岁走的时候,身边就一个老保姆。 有时候我就琢磨,婚姻这东西,到底是看条件登对,还是得图个“合拍”?王庚优秀吧?可他不懂陆小曼要的不是军官太太的名分,是疼惜;徐志摩懂她吧?可两人又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 你们说,陆小曼当年要是没离婚,日子会好过点吗?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看法。#陆小曼# #陆小曼日记# #谢小曼# #徐小曼# #小曼日记# #上海小曼# #陆小曼书法# #陈小曼#

0 阅读:0
历史拾荒人

历史拾荒人

重拼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