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打响后,李弥为何不等黄百韬,急匆匆撤往徐州?两个兵团一起走,不是更安全吗

帝王八卦 2025-08-21 11:29:59

淮海战役打响后,李弥为何不等黄百韬,急匆匆撤往徐州?两个兵团一起走,不是更安全吗?其实这事儿还真不怨李弥,黄百韬的要求本身存在一个大问题。 淮海战役爆发前夕,国民党军在中原的防线已显露崩塌迹象。 蒋介石妄图依托徐州这一战略要冲,集结重兵与解放军决战以扭转颓势,但其内部派系林立、指挥系统混乱不堪。 当时,黄百韬率领的第七兵团驻守新安镇地区,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则布防碾庄一带,两支兵团同为徐州“剿总”麾下四个机动兵团,另外两支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孙元良的十六兵团。 彼时的黄百韬兵团下辖五个军,表面兵力雄厚,实则部队构成复杂,且有两个军是临时加入,之前和黄百韬并无渊源,指挥起来也很不顺畅。 李弥的十三兵团于由原整编第八军扩编而成,名义上辖三个军(第8军、第9军、第39军),但第 39军远在葫芦岛,后又被编入蚌埠的李延年第六兵团. 因此淮海战役初期,李弥实际能调动的仅有两个军,兵力相对薄弱。四个机动兵团中,邱清泉兵团兵力实力最强,黄百韬兵团次之,李弥兵团也就比由川军组成的孙元良兵团,略强一些罢了。 淮海战役将打响之时,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下达了主力向徐州收缩的命令,黄百韬与李弥的兵团均在撤退序列之内。 然而就在黄百韬兵团准备拔营西撤之际,意外突然发生。黄百韬接到命令,要求原地等待接应从海州、连云港撤往徐州的第九绥靖区的44军,因为该军编入了第七兵团。 为等待44军,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耗费了两天时间。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两天足以改变战局走向。 就在黄百韬焦急等待之时,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如神兵天降,七个纵队从鲁南迅猛南下,直扑黄百韬兵团。 当44军终于抵达,黄百韬兵团踏上西撤之路时,华野部队已杀到了。 新安镇外有运河,第七兵团撤退时,仅有一座铁路桥可供渡河,十几万大军与随行人员拥挤不堪,场面混乱至极,部队行动异常迟缓。 黄百韬无奈之下,只得命令63军改走南线窑湾,从那里强行渡河以掩护兵团左翼安全。该军尚未过河便遭解放军分割包围,遭到了重大打击。 心急如焚的黄百韬急忙驱车赶到碾庄,请求李弥暂缓撤退,希望其十三兵团能在西岸阻击华野部队两天,守住从碾庄通往徐州的道路。 黄百韬的打算是,若计划顺利,待自己兵团过河后,两个兵团会合后,一同撤回徐州。 面对黄百韬的请求,李弥却态度坚决地予以拒绝。 李弥之所以如此,首要原因是他接到了刘峙的紧急命令,要求其迅速撤回徐州担任城防重任。 原来,驻守徐州外围贾汪、运河前夕的何基沣、张克侠突然率部起义,这让刘峙惊慌失措,深怕解放军趁机直插徐州。 在这种极度恐慌下,刘峙不仅命令李弥兵团火速撤回徐州布防,还要求原定驻守宿县、保护徐蚌铁路的孙元良兵团北上,协助李弥兵团防守徐州。 对李弥而言,一来有刘峙的命令,二来,十三兵团兵力本就薄弱,若在碾庄久留,一旦遭遇华野主力攻击,极有可能陷入全军覆没的绝境。 李弥直言告知黄百韬,自己兵力有限,按命令撤退并非临阵脱逃,若黄百韬有异议,可直接向徐州的刘峙反映。 就这样,在黄百韬兵团残部陆续往碾庄撤离时,李弥却带着十三兵团主力往徐州逃窜。 不过,李弥在驻防碾庄时,下令所部构筑了很多工事。若没有这些工事,黄百韬兵团后来也顽抗不了十几天。 李弥的跑路速度很快,仅一天半,便带着兵团主力逃回了徐州。如此一来,黄百韬兵团就被孤立在了碾庄一线。 黄百韬兵团失去李弥兵团接应后,在碾庄地区构筑防线固守待援。 黄百韬以碾庄为中心,将44军部署在南边,100军在西边,25军在北边,64军在东北,摆出十字防御阵型,妄图坚持到援军到来。 然而,这一期望最终化为泡影。 11月10日,华野13纵与黄百韬兵团100军44 师在曹八集遭遇。作为七兵团先头部队的44师,此时兵力已严重受损,经过一昼夜激战,师长刘声鹤自杀,该师覆没,曹八集被华野13纵攻克。 至此,黄百韬兵团撤回徐州的最后通道被彻底切断。 随后,华解放军对围困在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发起全面围攻。尽管黄百韬兵团负隅顽抗,但在华野强大攻势下,防线逐渐瓦解。 11月22日,黄百韬突围未果后绝望自尽,第七兵团全军覆灭。 黄百韬死前有个疑问,那就是前来救援的是由杜聿明指挥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既然李弥回头要救他,那么当时为何要跑呢?

0 阅读:332

评论列表

用户75xxx27

用户75xxx27

3
2025-08-21 16:13

回头看最大的问题在于黄等待第四十四军白白等了2天,四十四军明明可以从连云港海上撤退,非得下令加入黄百韬兵团。据说44军是给刘峙做生意的,带了大量非战斗人员与货物过来耽误了时间。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